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盘古开天之七界
当天地处于“混沌”状态时,有“盘古”生于其间。
盘古身体不断成长,原来的混沌状态不能容纳其身体而分裂,“清气”上升为天,“浊气”沉降为地;天地距离九万里。
天地间灵力已经全部被盘古吸纳进体内,盘古失去了生存的能量来源,逐渐委顿而死,其身体崩解,原本蕴藏在盘古身体内的“灵力”逸散,结合天地间光、色、型变幻成不同的形体,成为“神”,居于天。而盘古骨肉沉降于地,形成山川。剩余没有成型的灵力则分解为『水』、『火』、『雷』、『风』、『土』“五灵”,散于天地之间。而盘古之心悬于天地之间成为连接天地的纽带。
神不老不死,天地间又不断有灵力聚合形成新神,因神为清气所种,天地间清气胜而浊气衰,维持天地距离的清浊平衡被打破,因此天距离地越来越远,并且有脱离大地而飞升之势,这样天将无法吸收地之灵力,天界的能量供给产生危机,神界将重蹈盘古的覆辙。于是,神界因灵力最强被称为“三皇”的伏羲、女娲、神农合三人之力,将大地上的五种灵力凝结成五灵珠,用灵珠的能量束缚天,令其不能远离大地。使神界能够继续从大地获得灵力的供给,而结果却是灵力都被灵珠吸纳,大地本身因灵力过度消耗而趋于崩解。三皇只得还灵珠于地脉,令其维持住大地的形态。但是,由于灵力已经被聚集,大地原本的面貌失衡,原本是处处山明水秀的大地,因受到灵珠地脉的影响,有些地方严寒而有些地方酷暑,水、火之灾常常发生。五灵环环相克,生生不息,构成天地间力的源泉。
六界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凡人仰观苍天,不知自己身在井底。所谓天地,决非凡人目力所及的一方一圆。先有神界,神不足者为仙,失堕者为魔。神入凡尘,造人补天,开辟人间,万物神化为妖,五界生灵寂灭为鬼。
『神界』
因盘古身体崩解而形成的神界,居于天,分为圣域四天,四梵天,无色界四天,****十八天,欲界六天共三十六层。神生存于其间,无肉体无欲求,拥有永恒的生命。
永生不老,有男女之分而无男女之事,森严等级之下全无温情可言。无尽的生命难以排遣,总有痴男怨女冲破禁锢,为情而抛却一切,潇洒人间。据说,甚至神界的最高主宰“天帝”也曾赴人间留下过一段往事……
『魔界』
和神界完全对立的魔界,存在于天上与神界平行的反世界,空间与时间错乱,有“神魔之井”和神界相通。魔生存于其间,无秩序,无目标,无欲而无不欲。
无思无想无欲求,无生无死无秩序。任性而为的魔,偶尔会因为长久的相处而渐悟,因为意外的触动而顿悟,了解到一点点人间情感,即使不明白那是什么,却执着地想要拥有。于是,魔已非魔……
『仙界』
分布在大地名山之间,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仙为人修炼而成,是成神的必经之途,寿命长而有尽,肉身有而无涯。
徘徊在人与神之间的族群,面对仰之弥高的神界,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漫长修炼才能到达,也不知道能否到达,俯视藐小的人间万灵,更不舍自己多年的修为。谨慎、保守、患得患失而不彻底,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由自己本心而行事,不再顾忌其他。
『妖界』
禽兽草木修炼可成妖,在大地表面、鬼界、仙界和魔界都有生存,是无秩序分散的存在,有弱肉强食的传统。但其实真正的妖界,似乎隐藏在蜀山!
原本无知无识的走兽草木,因灵光一现,或是偶然的机缘而幻化成妖。始终是异数,不被原来的同类接纳,也不是人,与人为善的结果总是悲惨的,于是就和人为敌,于是就有了蜀山,有了锁妖塔,有了在平凡百姓口中辗转不灭的狐精花妖的传说。
『人界』
生存于大地,为女娲所造,寿命短,有国家、社会制度、道德等约束。
最平凡也最不寻常的族群,一段纷争与杀伐过后,是一端平和无争。不知有其他六界,就狂妄地封自己为万灵之首。所谓鬼神,就在信与不信之间成为茶余饭后的消磨。唯一能傲视六界的,就是人间有情,柔上而刚下,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鬼界』
轮回的终站和起点,存在于大地内部,包括一个鬼门关、一座奈河桥、六座曹官府、十座阎罗殿、十二座司官府、十八层地狱。
亡人为鬼,鬼入轮回而投身六界。这是人生的终站,也是人生的起点。多少人捧着一腔血茫然而来,多少不甘愿也只能化做一回眸。过奈何桥,喝孟婆汤,六道轮回之后是冤屈的第一声啼哭,三生石上,又被刻下深深一笔,记下该了的债,该还的情……
【古代文学素材专题】“功能宗旨”的写作
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理当为了适应时世的需要而著述,诗歌理当为了表现事物的需要而写作。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周易》鼓动一下使之行动起来所凭籍的是文辞。
●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
明·宋濂《文说赠王生黼》明道:阐明义理。立教:建树政教。辅俗化民:辅导风俗和教化人民。
●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唐·李白《宋中丞自荐书》文章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学识可以推究天理和人道。
●文章以政通,而风俗从文移。
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文章可促使政治通达,而风俗也随文章本身而写作。
●文者,贯道之器也。
唐·李汉《集昌黎文序》贯道:贯通道理,传扬主张。器:用具。文辞是贯通、传扬道理的的工具。
●文学以载道也。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
明·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文辞是用来记述和阐发一定的道理和主张的。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文以饰言”
●诗主言情,文主言道。
清·费锡璜《汉说总说》诗歌以表达情感为主体,文章以表达义理为主体。
●文,虚器也;道,实指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虚器:空的器具,即表现形式。实指:实在意旨的所在,即思想内容。
●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实:实在即是。系:依附、委系、联缀在一起。诗文是用以反映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的。
●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归。
清·黄宗羲《诗历题辞》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很重大,小则陶冶一个人的性情,大则干系到国家的治乱。
●观乎人文以文成天下,观乎国风以风察兴亡。
唐·刘知几《史通·载文》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等十五国风。强调了文章和诗歌的巨大的社会功能。
●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
宋·曾巩《王子直文集序》系:依附。国家的治与乱对文章的得与失影响极大。
●不有风雅颂,何由知功名?不有赋比兴,何由知废兴。
宋·邵雍《特画吟》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六义。前为诗的类型,后为方法。从诗经才知功名和兴废。
●文之盛衰,实关时之否泰。是故先王从诗观民风,而知国之兴废。
明·刘基《苏平仲文稿序》否泰:《周易》中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事不通”。合用指世道的兴衰和人事的通塞。民风:民俗风气。废:败。
●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
唐·孙过庭《书谱》旧章:老一套的过时的章程或述说。殊:超过。苟:马虎。新说:新主张见解。
●正人心,善风俗,莫要于诗。
清·刘开《读诗说上》端正人心,善化风俗,没有什么比诗更重要的了。
●曲之无益于风化,无关劝戒者,君子不为也。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无益于教育感化和无关规劝儆戒的词曲,正派的人是不写的。
●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
宋·叶适《题周子实所录》写文章如果不能关及教育感化的事,虽然写得精妙也没有益处。
●尤恨其儿女情长,风云气少。
南朝·梁·钟嵘《诗品》儿女情长:男女之情缠绵不断。风云:社会生活的变化。谓诗文应多反映社会生活。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宋·苏轼《答乔舍人启》体用:本指中国哲学范畴的本体与作用,这里指具有实在内容和实际作用。文章以华丽风采为次要,而以内容作用为根本。
●世界日新,文界诗界当造出一新天地。
清·高旭《愿无尽庐诗话》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而诗文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创造出一个新天地。
●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
清·黄遵宪《与丘菽园诗》小道:原儒家称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技艺为小道;后指分量不重的事物。出:使用。左右:影响。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唐·杜荀鹤《秋日山中》所发的言论关系到时世实务,所写的篇章显示了国情民风。(国风原指《诗经》的组成部分)
●吟风弄月兴何长。
宋·朱熹《抄二南寄平父因题此诗》吟风弄月:指多用风花雪月为题材,以抒发性情并状其闲适的诗作。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宋·王安石《上人书》写文章务必对世道有所补益。
●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
《宋史》挽:挽救,挽回。颓波:喻颓废衰败的文风。息:平息。邪说:妖异怪诞的著述。
●必得其所托而后传于世。
宋·曾巩《南齐书目录序》所托:有所依托。即指内容和依据。传:传扬,留传。
●言必中当世之过。
宋·苏轼《凫先生诗集序》发出的言辞必定切中当世的弊端。
●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
宋·苏轼《答俞括书》酌古:斟酌评说古代。御今:治理今世。济世:救助世道。
●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
宋·刘克庄《八十吟十绝》忧时:忧虑时事。感慨:感触而慨叹。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南朝·梁·钟嵘《诗品》使品味者感到情韵无穷,使听诵者顿时触情动心,诗就达到了至善的地步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形容李白诗作震撼人心、激荡时世的威力。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清·陈奂《毛诗序》矫正得失,撼动天地,感染鬼神的,最切近的无过于诗了。
●情能动物,故诗足以感人。
明·徐祯卿《谈艺录》动物:打动人。
●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清·顾炎武《日知录》写文章必须对国家有好处,对将来有好处。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条》绝:断绝。明道:阐明义理。纪政:记述政事。察民隐:体察民间的疾苦。乐道人之善:乐于赞扬人间美善的言行。
●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清·顾炎武《与人书三》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即《诗》、《书》、《礼》、《乐》、《春秋》、《易》。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写。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
汉·王充《论衡·自纪》强调文章要为世道所用。
●笔妙诗清万世功。
宋·陈师道《徐仙书》文笔奇妙和诗篇清雅足以成为流传万世的功德。
●览之者有益,闻之者有觉。
三国·魏·桓范《赞象篇》览:阅览。闻:听见。觉:警醒。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诗文变化影响着世道的状态,而诗文的发展与衰败则取决于时势节序。
●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
汉·王充《论衡·佚文》诗文的作用是抒发人们心中的思绪,评论世俗的事态。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司马光《太史公自序》《诗》:即《诗经》,古诗歌总集。贤圣:即圣贤,指学问和道德造诣很高者。发愤:下定决心努力或发泄愤懑。
●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中:内心。始发:方始抒发。
●诗不可以无为而作。
清·薛雪《一瓢诗话》无为:无所作为。即无宗旨目的。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唐·杜甫《醉歌行》形容文辞的气势磅礴,功能巨大。
●一句能令万古传。
唐·郑谷《卷末偶题》极言佳句的不朽功能。
●陈诗以观文风。
唐·柳冕《答杨中丞论文》陈:陈列,宣扬。观:观察,示人。文风:文章和说话的风格和风尚。
●诗之用,片言可以明百义;诗之体,坐驰可以役万象。
清·薛雪《一瓢诗话》用:功用。体:本体。坐驰:守定而运笔。役万象:驾驭各种事物。
●理极天下之精,文极天下之妙。
明·王鏊《文章》理:义理。极:极尽。精:精英。文:文章。妙:巧妙,奥妙。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唐·李白《江上吟》屈平:屈原,名平,字原。屈原的作品如悬天日月永放光芒,而迫害他的楚王虽煊赫一时,但身后只空余台榭山丘。
●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翰墨:泛指书画文辞。身后:去世之后。腾声:声名腾扬。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曹操英雄的霸业虽已经消失了,而他的文采的超逸美妙至今还留存。
●诗之为教,其效至于动天地,感鬼神。
清·朱彝尊《高舍人诗序》教:教化作用。效:效能。动:撼动。感:感应。极言诗的教化效能巨大。
●书之论事,昭如日月。
《尚书》论事:论述事物。昭:彰明,明亮。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经国:治理国家大事。文章的作用和价值十分重大,与有限的年寿和荣乐相比,文章是传之无穷的。
●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
唐·刘禹锡《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世上最高的功名要算占有将相之位了,但是人间声价最高的却是文章。其意是重文章而轻将相。
●谁遣文章海内传?
明·李时珍《吴明乡自河南大参归里》遣:使,教。海内:四海之内。
●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
唐·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首》吟咏:写作诗歌。四夷:天下各地。
●书多前益智,文古后垂名。
宋·叶适《送赵几道邵武司户》很多书卷在眼前有益于智慧,而文章总是经历久远的年代之后才垂留声名。
●妙语益难忘。
宋·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诗》出神入化的诗语更加令人难忘。
●传神文笔足千秋。
清·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传神:绘人状物,能生动地勾勒出他们的神情意态。足:值得,够格。千秋:传扬久远。
●也知价值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
唐·韦庄《乞彩笺歌》连城璧:价值连城的美玉。一纸:指文章。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唐·李世民《贞观宝翰亭联》戎衣:军装,指武功。文章是千古的盛事,而平定天下只须靠一领戎衣,极言文章比武功影响深远。
●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
清·黄景仁《小苍山联》草草:劳心,急遽。仕宦:作官。
●可怜荒塚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唐·白居易《李白墓》冢:隆起的坟墓。穷泉:指人死埋葬的地方。惊天动地文:震动人间世道的诗文。
●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极致:出神入化的境地。动:摇撼。感:感染。
●千里之差,兴自笔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发。百世:永久。说明文章的影响,长久都难以磨灭。极言文章影响之深长。
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