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王一州听到这里赶紧打住了他,笑着说:“不是吧!你还真的遇到了大蜘蛛?这个真的不是编的么?”
裴乾洗得差不多了,却依旧坚定地说:“确实遇到过了!恩公若是不信,明日我带你去瞧一瞧!”
王一州又问道:“那你是怎么把那么大的蜘蛛给解决了的!”
裴乾回答说:“小人自幼学过射术。从商队里跑出来的时候,其实随身也带着弓箭的,以便遇到野兽或马贼可以一搏。”
“用弓箭,把那么大的蜘蛛给射死了!你有这本事还怕背叛你的那些个伙计啊?”王一州笑着说。
没想到,裴乾却长叹一声,道:“哎!这世间,蜘蛛不可怕,野兽不可怕,甚至妖魔鬼怪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呐!”
王一州见他要洗完了,便让他上岸,将一块破布给他披上,就凑合当浴巾擦干身子。
瞧着这位大哥在王一州面前尴尬扭捏的样子,王一州却还是忍俊不禁道:“我说,裴兄,恕小弟说句玩笑话。你能遇到如此人祸,可能也真的跟你的名字有很大的关系。裴乾,赔钱,这不是摆明了要出事的嘛!”
裴乾并没有生气,只是无奈地苦笑道:“父母给起的名字。再说,我祖辈上还有叫裴仁的,在隋时官至尚书,也没经过什么大起大落。只能说,这个运气与名字没什么关系吧!”
帮着裴乾换上了王一州的衣服之后,王一州发现还挺不错的,二人的身形差不多也,衣服不能说刚好合适,可大一些也比小了穿不进去要好。
于是,洗完澡,换上新衣的裴乾便又跟着王一州一起又回到了小镇上。
二人刚走,裴乾洗过澡的那片湖面上飘起一条大鱼的尸体。月光洒在湖面上,可见到那条鱼将近三尺长,全身赤红色,而最令人恶寒的是,那鱼的嘴里一口三角尖牙。
那么,这条大红鱼是因何而死亡的呢?
难道是被裴乾身上洗掉的灰垢给毒死了?
亦或者,这条大红鱼本来想要偷袭入水的人,却被那人给......
这种大红鱼,因为生性凶恶异常,而且可以长到很大,所以在古代西域还有另一个名字--“阎罗鱼”。
后来,这种大鱼的后代经过进化和适应环境,在西域的淡水湖里也得以生存,并且有的越长越大,人们看到之后以为这是“湖怪”。而大鱼后代的学名,叫作“哲罗鲑”......
二人重新回到了旅店后,商队的众人见到改头换面的裴乾,不禁感慨道:“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此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没想到这流浪的汉子换了一身行头之后,你还别说,有模有样的了!”
王一州把与裴乾的对话跟李玉复述了一遍,李玉也是忍不住想笑,对裴乾说:“赔钱......裴大哥,你这也真的是一生经历无数了......”
李玉又问起裴乾的下一步打算,其实他与王一州心中也早已了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且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如果裴乾说要回到关内,那么李玉和王一州肯定会给他些银两,让他在这里等待着往东走的商队,然后跟着人家一起出大漠,到大唐就行了。
而令李玉和王一州也没有想到的是,裴乾对他们说:“既然事情已经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也不敢去要求两位恩人再去为我做什么了!这样吧!如果二位不嫌弃,我就跟着你们商队一起去西边吧!我不求金银,只求可以报答两位对我的恩情。”
李玉跟王一州说:“这么说来,我们还真的有些缺人手呢!如果这位裴大哥真的如同自己说的那样箭术高超的话......”
虽然是跟王一州再说,可是李玉却是不是看裴乾一眼,意思很明显,这是在观察裴乾到底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厉害,而且有必要让他可以表演一下......
裴乾也是明白人,自然听得出来李玉的话外音,于是便跟商队的护卫要过来弓和箭,准备给王一州等人表演一下自己的射术。
这时,店家却对众人道:“我说,客官们呐!咱们要是舞刀弄枪的话......能不能别在小店里面,怪吓人的。”
裴乾懒得去瞧店家掌柜的,而是准备要出去找点什么展示一下自己的射术。
李玉和王一州等人见裴乾这架势,也就不再要求他证明了,赶紧劝说他收住了,跑到外面又会碰到镇上巡逻的民兵们,到时候他们见到裴乾手拿弓箭又要唠叨一番,又要惹上不必要的麻烦,那就这样吧!就此打住,让裴乾跟着商队一起继续往西去吧!反正也不差他这一人的口粮和水,多一个能打的也算不错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商队的众人起来之后发现,天上阴云密布。可是,有经验的向导和李玉等人来看,也就只是阴天,下雨是不可能的。
可就是这种阴沉的天气,却最适合继续前行。于是,李玉便决定不再多做停留,立刻出发,沿着饮马河往西行。
驼铃声阵阵,商队一大早便浩浩荡荡地离开了这个西域小镇,沿着饮马河往继续走。向导告诉王一州,沿着饮马河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天山脚下,那里便是焉耆(yānqí)了。
《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如果说西域诸多小国中,与大唐关系最好的,那便是焉耆了。确切地说,焉耆国应该算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识时务的国家了。自从被唐太宗派安西都护郭孝恪给讨伐成功之后,一直甘愿做大唐的臣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