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
期中考试过后就是艺术节。
是怎么知道艺术节的呢?大概是有一天做完操回来看见几个人在讲台上唱歌,一开始觉得很好听啊,他们唱歌干什么,老窦竟然让他们唱歌?
很兴奋的问东问西,后来才知道是在为艺术节做准备。
一开始是无感的。知道自己唱歌不好听,也考虑到我爸我妈肯定不会同意,也就做个普通的学生就好了。
可惜我不是一个愿意随波逐流的孩子。
排练的那些学生只要一等到美术课,音乐课这样的副科就跑到外面排练,大课间的时候也不闲着,这种可以随意“旷课”的状态让我着实羡慕。
我开始每天偷偷的从排练成员的身边路过,问几个跟我关系较好的同学,说:“哎,你们排的怎样了?”
“不怎样,要不你也参加吧?”
“啊?让我参加?我唱歌不好听的。”
“没事,合唱嘛,也听不出来个什么,我找他们给你试试音。”
试音的时间是下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所有排练成员会在那个时候下楼排练,有的时候也会玩会儿,就趁这个时候他们找我来试音。
“来,你唱下这段我看怎么样。”
“好。”我清了清嗓子,忐忑地唱起来:“当你老了——头发白了……”
还没唱完,就听见有人在旁边笑,我顿时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不……不唱了,你们看吧。”
最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竟然“审批”通过了,但是因为合唱人员已满,我就勉强当了个替补。
(二)
后来不知道是谁提议还要搞一个哑剧,配合着合唱《当你老了》。
我当然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手,表情严肃且认真,有一种赴死于沙场的壮烈感,心想着,啊,我终于能为党效力了!
演戏之路可以说是十分坎坷。光是剧本就换了很多。
一开始订的剧本是找几组男女,每组三人或两人,分别是母亲,父亲,孩子为一组,父亲和孩子或者母亲和孩子为一组。每组想出一个“暖心”的动作,例如父亲抱着孩子在奔跑啊,父母拉着孩子在路上慢慢走啊……
我已经记不太清我和谁是一组的了。只记得无数个体育课,大课间我们和老窦一起度过,郝知微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初拥。
忘记了换剧本的原因,加了几个人,又裁了几个人,都不清楚。似乎是为了映衬歌词,所以要有一些青春的片段,因此A剧本中的几组家庭的走台就“毙了”。
B剧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废除也忘记的差不多了,最后一个剧本变成仅仅由两个一直坚持到现在的演员和策划排练的纪委和夏筠涵。
一直坚持下来的两个演员分别是我和宋歌。
后来我问起他们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我和宋歌?
他们回答的是:“你俩个儿都挺高的,而且……挺有夫妻相。”
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过多往来的两人因为艺术节渐渐熟悉了起来。
(三)
C剧本的安排大概是所有剧本里较妥当的。
先是纪委搀扶着我和宋歌走向舞台正中央,在合唱员唱到“回忆青春”这段时仰头望天空,然后再步履蹒跚地退场。
这可以说是一画面。
接着是“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模样……”这一段,我和宋歌再次出场,我们手牵着手漫步,然后快速转到中年,再带着夏筠涵(我们的孩子)走个过场,最后下台。
这是二画面。
最后一个画面再次回到老年,仍旧是纪委搀扶着我和宋歌,在舞台的中央我们相拥。
可以说如果单是脑补这个情景还是不错的,如果在舞台上配上灯光等等,效果是极其好的。
但是现实和幻想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
二画面里我和宋歌手牵着手漫步,夏筠涵抱着书在我俩前头蹦蹦跳跳地走着,我和宋歌相依偎着轻声说着话,走一段路程后我们止步,夏筠涵打开书和我们一起看,我怀揣着娇羞推开宋歌,宋歌表现的一脸无辜,接着再次挤到我们跟前一起看书。
这可谓是一次胆大的尝试,我第一次深刻体悟到了演员的辛苦,要忍住不能笑,拉手的时候不能生硬,笑的时候不能太假……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哑剧,但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细细琢磨。
但这一切我们都做不到。我们经常趁着中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下楼排练,拉手的时候会赶上准备下班的老师和放学早的学生,还有周围合唱团的成员看着我们排练,种种原因似乎已经在潜意识里说明着这部剧终究会以失败告终。
初审的那一天中午没有回家,在学校度过的午休。
中午留校这种事总是会让人很兴奋,这让我想起幼儿园有次晚上在园里和其他小朋友们过夜,大家玩了很长时间才到各自的床上准备睡觉,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肚子咕噜咕噜地响,想去上卫生间但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去,最后就一直憋着,直到最后被老师发现去上了厕所。
我记得那天回家得到了一盒新的芭比娃娃。
这次中午留校,吃的是学校旁边的富朗车仔,几个人乱点一起,一人吃一盘炒饭,最终还是剩下了好多。
又打又闹地吃完,花了好多时间,再过不到一个小时就得开校门了,没有一个人想专心排练,哑剧也依旧止步在最开始排练的境地,这是个瓶颈,要想成功必须打破。
这个瓶颈最终没有打破,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初审。
(四)
当天下午就是初审,地点在舞蹈教室。大家很早就去排队,外面很冷,但仍有很多为了演出而献身的人穿着汉服,半袖……各种很凉快的衣服去参加初审。
相比之下,我们的服装,就是校服。
似乎在艺术节这件事上,我们班显得……不那么上心,老窦很少参与我们的排练,也很少出谋划策,排练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好好配合,服装上也没有任何准备……
还好学校的艺术节只是为了热闹,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并不高,我们的初审才勉强通过。
不过,审核员建议我们改节目,说学校艺术节本来就是一个大家一起欢乐的日子,突然来一首这么伤感的歌,显得与气氛不符,而且你们这么年轻,老个屁啊。
最后大家略带失望地回班,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即使大家也承认这个节目编排的并不好,但也不愿意接受自己努力了这么长时间,付出了那么多最后换来的却是功亏一篑的结果。
大家都察觉到了,这个集体并不团结,每个人都是“三分钟热度”,这热度一过,每个人都变得懈怠,并且争执较多。
只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提出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愿意去解决。
一个团队的成败在于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