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静止的人、车,动了。
静止的雪,动了。
静止的风,动了。
静止的云,动了。
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恢复了正常,好似刚才的所有都只是幻觉。
但邹明知道不是,因为渣土车的左前胎突然爆了,飞速行驶的渣土车瞬间失去了平衡,一头就朝着旁边的绿化带冲了过去。在撞倒了一根电线杆以后,渣土车侧翻在了人行道上,车厢中超载的沙子直接就倾倒了一地。
驾驶室中年轻的司机,正拼命往外挣扎,额头上满是血。
笑了!邹明笑了。
活该!
恶有恶报。
当邹明解气的大笑时,旁边的邹远山却是一副惊魂未定,伸手摸着自己的身体,喃喃自语着“咦,我怎么在路边了?我刚才明明在路中间,怎么……”
邹明眼珠一转,打断道“爸,你是不是还没睡醒?你刚才一直在路边啊!”
啪!邹明的后脑被狠狠拍了一下,接着就听到邹远山用略带沙哑的浑厚声质问道“小明,你怎么在这?怎么没去上课?难道逃课了?”
“爸,先别说这些,我们先回家。”见邹远山不再纠结自己怎么来到路边的,邹明暗自松了口气,顾不上解释,拽着邹远山准备离开。
刚做完坏事,哪怕邹明的心理年龄已有三十多岁,邹明还是一阵心虚。
“那你把大衣披上,你看你这孩子,一头、一身的汗,这么冷的天,也不怕冻感冒了。你现在可是高三了,马上就面临着高考,病了花钱是小事,如果耽误了学业可怎么办?”看着邹明的狼狈样,邹远山皱了皱眉,脱下了身上的大衣,不由分说地披在了邹明的身上。
直到这时,邹明才感觉到了冷。
透骨的冷。
这里可是西北省的七台县,位于华国西北边沿。现在又是最寒冷的冬季,就算是白天,温度也绝对不会超过零下十五度,刚才出的一头汗、一身汗,此时已经开始结冰了,尤其是后背的衣服,早已变得僵硬,犹如铁板一样。
更别说双手手心处的伤口了,那自然是火辣辣的痛。
暗自吸了口凉气,邹明悄悄攥起了拳头,防止邹远山发现手心的伤口。
“现在知道冷了?都这么大的人了,一点都不懂得让我们省心……”邹远山却是误会了邹明,还以为邹明是被冻得,一边口中数落着邹明,手上的动作却是不慢,帮着邹明把大衣的扣子快速地扣了起来。
望着近在咫尺的邹远山,感受着大衣上传来的温热,邹明的鼻子不由地一酸,声音略带哽咽道“谢谢爸!”
老了。
邹远山老了。
记忆中硬朗的面容上,不知何时已爬上了皱纹。印象中明亮的双眼中,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满是沧桑、劳累,邹明心中明白,为什么刚过五十的邹远山会老的如此快,都是操心给操的。
说起来,邹远山可以说是一个传奇。
至少在邹明心中一直都是。
邹明的爷爷邹海,与奶奶蔡桃桃来自于西北省旁边的陇省,两位年轻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吃饱肚子,不远千里迁移到了七台县相邻的木雷县。一个同样黄土遍野,不怎么肥沃的村庄,但至少还有庄家产出,不至于饿死人。
就这样,邹海、蔡桃桃扎下了根,一过就是一辈子。
生了六个孩子。
四男二女。
邹远山是老二,有着初中文化。
说邹远山之所以传奇,全是因为邹远山没有一般农民的安于现状,邹远山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么折腾,如何去折腾。
种了两年地,刚刚结婚的邹远山,就敢孤注一掷的借钱买推土机干私活。
他家是全村,不,全镇第一家买电视机的。
熊猫牌,彩电。
邹明到现在还记得,那时天一黑,他家的院子里就坐满了人。所有人都静静地围在二十来寸的电视机前,好奇地看着外面的世界,也是那年代不多的娱乐了。
没过几年,到邹明上小学四年级时,邹远山已完成了资本的初步积累。邹明一家搬到了旁边七台县下属的试验站镇,邹远山开办了一家面粉厂,开始收购粮食,生产面粉,自己当起了老板。
对于那时的记忆,邹明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大。
大大的厂房,大大的院子,还有好多的工人。
邹远山发了,上门的亲戚更是络绎不绝,大多都是来借钱的,那时的邹远山可以说是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每一天都是精神抖擞。也许是老天的磨难,厄运突然就降临了,邹明的大姑,也就是邹远山的大妹邹梅上门了。
邹梅不是来借钱的,而是鼓动邹远山倒玉的。
没错,就是倒玉。
在邹梅的游说下,邹远山拿出了所有积蓄,还借了十来万,一头就栽进了邹梅编制的美梦中。结果可想而知,钱被人卷跑了,不仅面粉厂没了,还连带着欠了一屁股的债务,打击不可谓不大。
但邹远山没倒下,而是把家搬到了县城,凭借着以前水利局欠下的一点债务,开办起了涂料厂。九十年代,那正是国家大建设的时机,可想而知,邹远山再一次的成功了,不仅还完了债务,还为家里买了一个大大的院子。
邹明也变成了城里娃。
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邹梅又来了。
也不知道邹梅冲着邹远山做了什么保证,或者是给邹远山灌了什么迷魂汤,邹远山又一次的跟着邹梅开始倒玉。
以涂料厂为抵押,邹远山一次向银行借贷了三十万,与邹梅不知道去了那。反正等邹明再一次见到邹远山时,邹远山一脸的胡子拉碴,眼中满是血丝,只说了一句“完了!”,便一头栽倒在了床上。
涂料厂没了。
后来,通过母亲刘玉兰的哭诉,邹明才知道,钱又被卷跑了。
连着两次的打击,不可谓不重。
要是一般人,早就完了。
可是邹远山没有。
就如《温州一家人》里的周老顺,邹远山继续开始折腾。这一次周远山瞄准了温室大棚,准备引进大棚的制造技术,开办一家专门制造大棚骨架的厂子。
为了学习技术,邹远山更是专门跑了一趟长安。
到今天,厂子已经开办了起来,家里的日子再一次有了起色。
“这就是我的传奇老爸!”邹明看着邹远山,眼中满是崇拜。
邹明相信,如果不是邹梅,邹远山绝对会有大成就,也许就是时代的弄潮儿。如果不是邹远山上一世被车撞死,邹远山也绝对能东山再起,邹明也不用活的那么的累,当一个享福的富二代绝对是妥妥的。
“傻孩子,说什么傻话呢?”邹远山愣了一下,提起了旁边的油漆桶。
“爸,我们快回家吧!”邹明撇过了头,不想邹远山看到他眼中的泪珠。
邹远山想了下道“好吧!那就先不去厂里了。”
邹明高呼道“老爸,万岁!”
“你这孩子。”看着蹦跳的邹明,邹远山摇了摇头。
眼见远处有警车开了过来,邹明不由回头催促道“老爸,快点。”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