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固定的小说发表平台,还有一类非固定的活动征收中短篇科幻小说稿件,即征文奖或征文比赛。征文奖与固定发表平台的主要区别在于:
(1)非常年征文,有活动举办期限;
(2)只有少量获奖作品才能获得奖金。
从这两点来说,科幻世界的“银河奖”更算是杂志的作品评奖,而不是典型的征文奖。华语世界最出名的科幻征文奖应该是延续了十届的台湾“倪匡科幻奖”,它以高奖金和高透明度著称。
2016年涌现出一大批科幻类型的征文奖,半数延续了几届,另一半则是首届举办。2016年主要的科幻征文奖信息列表如下。这些征文奖扎堆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科幻创作带来的影响放在下一节考察。
3、初步解读与思考
期刊业新常态的一大特征是总印数和发行量的持续下滑。创刊20多年的《新科幻》前两年的黯然停刊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科幻世界》的发行量也从巅峰期的近40万滑落到10万以内。然而2016年对于科幻期刊来说可谓异数之年——《科幻世界》增加内页、停刊多年的《科幻世界·少年版》复刊、《科幻Cube》创刊、《非同幻想》即将创刊。毫无疑问,科幻实体期刊的逆势上扬与当下资本涌入科幻产业的趋势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传统期刊一般不是资本的直接投资对象。在可预见的未来,短篇科幻文学创作的基本盘将依然由专业期刊来维持。
最早出现的线上专业/半专业平台都带有粉丝运作的公益性质,比如《九歌》《最小值》《不周》《小科幻APP》等;“蝌蚪五线谱”属于政府资助的半公益平台。稍后出现的平台商业元素有所增加,甚至就是资本直接进场的结果,如果壳网“微科幻”、科幻星云网、《不存在日报》、科幻邮差、企鹅科幻、小红花阅读等。
线上平台的困境在于无法套用实体期刊的商业模式,很难实现以用户付费的方式获得盈利,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这也是一批先驱者悄然倒下的主要原因。笔者曾考察过英美的线上科幻平台,发现其运营模式绝大部分还是属于公益性质。资本的进入给线上科幻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虽然目前国内的专业线上科幻平台基本上都还处在赔本赚吆喝(或曰导流量、赚取注意力)的阶段,但运营者大多期望在出版、影视、动漫、游戏、教育、设施等科幻产业链条的其他端有所产出。
至于屡屡出现的高奖金、附加版权要求的征文奖,更是资本大手直接作用的结果。其背后的逻辑也很清晰——直接催生和抢夺新作者和新IP资源,在这一科幻产业热潮中尽快获得利润。在商言商,我们毋须指责资本的急功近利。客观上讲,这些征文奖也的确对科幻文学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更不用说其中还存在类似“晨星奖”这样的深耕者。。
如果将中短篇科幻文学市场看作是一个自有的小生态系统,那么其中的作者、编辑/出版者、读者/消费者、评论者几方应该各司其职、联结互动、共促发展。无论是现在的英语科幻界,还是“科幻热”前的中国科幻界,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写编读评”生态系统的稳定形态。虽然,后者的完善程度亦不足,体量也要小很多。
当下,政府和资本等外部力量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