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女生频道 / 从青春到四十 / 第一章 序曲

第一章 序曲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陈蓝是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儿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被“学兴”这个名字按在地下摩擦的。若不是儿子到了这个年龄,她可能一辈子都想不起这个名字来。然而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她应该已经提了不下三次了。每次基本上都是忆苦思甜的车轱辘话。孩子倒也不表现得不耐烦,也不怎么顶嘴。有时候甚至会显得比较感兴趣,问一两句陈蓝以前上学的事情。于是为了孩子能多听一点儿,多接受一点儿,陈蓝几乎是带着一点讨好的意味,慢慢地打开回忆的闸门,给孩子讲述那过去的故事。而“教育”一旦成为了“交流”,严学兴的故事就变得立体了,不再是励志的榜样,也不是苦情戏的主角。他开始形象,生动。话闸一旦打开,陈蓝便惊讶于自己的记忆,二十多年了,她竟然还记得他的容颜。他的大眼睛,他害羞的笑意,也许,还有他的忐忑……
  陈蓝的记忆力确实不错。不然也不会在5岁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地被忽悠着做了两张试卷----那天,是期末考试。因为在这前一年,陈蓝基本上都跟着母亲泡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到了考试的那一天,她习惯性地往教室里钻,被母亲看到了,给她打手势让她别进来。另一位监考的老师却招着手说:“来来来,给你一张试卷做做看,听了一年的课,听进去了多少?”于是陈蓝就高高兴兴地进去了,又骄傲地接受着老师们的表扬----因为语文数学她都考了九十多分。等到九月,她就从妈妈手里接过了一个书包----那可真不是个书包,就是爸爸不用了的一个手提包----上二年级去了。后来,她曾多次要求妈妈,给她一个真正的、正式的书包。妈妈问她:什么样的才叫正式的书包?她想了想,扭扭捏捏地指了指从家门口跑过的小梅:那样的。
  小梅斜挎着一个布书包,是花布,缝的有花边。拿到现在来说,陈蓝不知道够不够得上“精致”,但那时候陈蓝是觉得好看的。那时候,有不少的女童鞋都挎着这样的“书包”上学,男孩子一般都是黄色的帆布书包,上面印着五角星和“为人民服务”。每当一学期即将开始或是结束之后,全镇的老师都要去镇上的大礼堂开会。陈蓝在跟着爸妈去镇上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些教师的孩子,尤其是在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他(她)们的书包不是斜跨的,而是背在背上。女孩子是粉红,男孩子是蓝色。陈蓝近距离观察过他们的书包,不是帆布,更不是普通的花布。而是……陈蓝说不上来,它们的材质硬一些,滑一些。陈蓝觉得它们肯定是防水的,这简直太重要了!每当下雨的时候,陈蓝的同学们就会把书包抱在怀里往家里冲,当然也有调皮的男孩子,把帆布书包顶在头上。而这样的背包多好呀!再也不担心被雨淋湿了书和作业。并且--它们是那样的好看!粉色的书包上有花仙子,蓝色的嘛,陈蓝忘了--她没太注意。
  陈蓝觉得这样的书包很好。但她没有向爸妈提出这样的要求,而是“退而求其次”,就要一个“小梅这样的”。因为,这样最起码让她觉得自己和身边人是一样的。可是爸爸却说:“这样的一个布口袋,有什么好?我这个还是皮的呢!”
  可是陈蓝不想要这个“皮的”。多年以后,陈蓝自然知道这不是“皮的”,而是“人造革”。但那时候她不喜欢的理由并不是这个。她是个学生,她希望和其他的同学一样,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被大家认可的书包,哪怕是个布口袋,也好过她每次提着这个皮包走进教室的时候被老师开玩笑:“哟,陈蓝,出差回来了?刚下飞机哪!”同学也笑她的书包。虽然她是在学校长大的,从小就被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顶在头上到处跑,大家都很喜欢她,却不接受她的书包。
  但是她的这个诉求,被爸妈忽视了。一直到上四年级,妈妈觉得她成绩不错,应该转到镇上去上学,这才给她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包。后来,陈蓝能够理解爸妈为什么不给她买书包,那是困难年代。而等她真的背上书包的时候,她已经没有那种喜悦了。
  小时候,陈蓝一直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存在。一是年龄小,4岁开始上学,10岁去读初中;二是作文写的好,三年级的时候跟着妈妈去混镇上的作文比赛,没写完得了个二等奖,一战成名。颁奖的时候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说对她说:我们其实想把一等奖给你的,可惜你没写完。陈蓝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她努力不让它掉下来,因为妈妈不喜欢她哭。她委屈地说:我写不快……
  陈蓝就这样在那个乡村小学度过了她的童年,不,幼年。她在学校出生,长大,上学。每天身边都有好多好多的哥哥姐姐带着她玩,她还在学校迎来了她的妹妹,于是在上课的间隙,她还要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推着手推车满操场转。每天都是这么热热闹闹,开开心心,风风火火,忙忙碌碌,陈蓝一点不觉得自己的童年被剥夺。在学校,天是那么蓝,人是那么的友善,是她七岁以后再也不曾有过的美好。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地描述一下陈蓝记忆里这个美好的乡村小学。学校四面有围墙,靠西面偏北有学校大门,最开始是只有大门的造型,很多年后才有大铁门的。从门口走一截小小的上坡,就到学校里面了。大门的左右两边有嶙峋的大石头,那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西南角有一个小门,一般是关着的。南北面的围墙边,有两排大树,应该是建校伊始栽下的,打陈蓝记事起,就已经是大树了。北面大树边,有一片自留地,有两栋相对的二层楼,靠西边的房子后面,也有一片地。以前是老师带着学生们种地,收了粮食补贴食堂,后来没有“大集体”了,就分给住校的老师自己种。中间是一个大操场,有南北相向的篮球架,木头的。南边的大树下,后来有了一张乒乓球桌。陈蓝小的时候是没有的,那时候,捡石头在大树下搭房子,或者爬到树上打游击战是他们的最爱。高年级的哥哥们来了兴致,把她顶在头上,她端着一把用树枝做的枪,居高临下,傲视四方,像男孩子一样嘴里模仿着枪声“哒哒哒哒哒”,那种御风而行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两栋房子,土木结构,一层是土建,二层是木头。一层做教室,一二三年级在西边,四五六年级在东边。高年级的楼上是各种办公室,低年级的楼上是学生寝室,每边都还多出两间套房,就做为离家远的,或是还没有房子的老师的住所。陈蓝小时候的家,就在西边二楼挨着楼梯的房间。
  山区的人户住得分散,孩子上学难。不少偏远的村子里,学校只开到三年级四年级,上了高年级就要转到大一些的学校来,很多孩子都要走几十里山路来上学,所以高年级的同学有寝室,一个星期回去一次。陈蓝那时候上学在教室里巡视,下课在寝室里打滚,幸好是个女孩子,不然不知要练出个什么样儿的混世魔王了。
  然而陈蓝阳光灿烂的日子日子只持续到七岁。七岁,她该上四年级了。妈妈认为她是可造就之才,就把她转到了镇上的小学。从此,陈蓝就抑郁了。陌生的同学都比她大三到四岁,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是同学,天然地排挤她,孤立她,甚至欺负她。
  家里离学校有三公里路,有时候爸爸送,有时候自己走。她走得不快,有时候迟到了,就得顶着班主任刀子一般的目光到座位上坐下,有时候同桌还故意不给她让,看心情--那时候都是两人一桌。体育课推铅球,她看着老师教动作,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推出好远,自己内心忐忑。轮到她时,她小小的个子走到铅球跟前,弯下腰,差点被铅球带到地上!实在是太重了!她只推出去一米多----铅球重,她又小,也可能没有掌握到方法。高大的体育老师怒了:你简直是我们学校的耻辱!
  陈蓝不明白,一个镇的中心小学,聚集了镇上最优秀的老师,也只有镇上的,和老师的,以及有单位的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的子女在这里上学。这里应该是素质很高的地方,却为什么对一个小女孩如此严苛?陈蓝不会忘记,有一次上课,有同桌的两个同学起了纠纷,那个男孩子是很调皮的同学,女同学应该是忍无可忍了。可是班主任把他俩都拉到讲台上,无差别地打了一顿。陈蓝记得,那个女同学哭都不敢哭。后来她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气愤,说这个老师还做过她的学生,以前家里条件很不好,老师们经常给他凑玉米面,让他度过了最困难的时代。“怎么他如此的残忍!”
  陈蓝不喜欢她的新学校。她怀念她的乡村小学,她的第一个家,也是永远的家。这里的老师都是叔叔伯伯,阿姨大娘,这里的同学都是兄弟姐妹,这里是她的童年,她的天堂,她的温柔乡,她的治疗室……
  现在这所学校已经不在了。教育改革,一个乡只保留一所中心学校,在远一些的年代,每个自然村的村办小学相继撤去,孩子们倒更远德,也更好的学校去上学,有两所中心小学面向乡村,住校的学生更多了,他们的父母一般会出门去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留下爷爷奶奶看家。为了孩子们上学的条件更好一点,孩子的父辈挣了钱,会给爷爷买一辆摩托车,近几年也会买便宜的电动汽车,方便接送孩子上学。条件更好一些的,就举家搬迁到离街上更近的地方来,留下多少代人住过的老房子在风中逐渐萎靡,垮塌了房屋,荒芜了田地。中年人进厂打工,用工资买粮食。一个个自然村落,在时代中凋亡。
  镇上的中心小学依然是没有住校生的。但也有附近乡村的孩子开始在这里来上学了。集镇上做生意的,单位上条件好的,开始在城里买房,往城里调动。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哪里就是一辈子了。城里人口开始增多,需要的岗位也越来越多,流动性大大加强。这一批人,开始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成为新的城市人口。
  你看,一个孩子上学的事情,就改变了多少生活轨迹,带动了多少产业。生活中千丝万缕,千头万绪,每一个小的事件聚在一起,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热门推荐
哥哥们都是天才唯我废柴重生国民男神:九少,请指教!独家蜜婚:帝少宠妻太深度重生甜妻,超可爱重生八零之勒少又吃醋了重生俏军嫂:首长,放肆撩农女悍妻惹不起大佬们都为我争风吃醋重生七七俏媳妇重生七零:媳妇,有点娇花都逍遥医仙重生之辣媳当家靳先生他最苏了老祖宗她又美又飒大叔染指小甜心婚然心动:首席老公,抱紧我名门暖婚:燕少,亲够没?隐婚请低调遇上你是我的小确幸魅医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