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到高三下学期,就真的体会到什么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感觉都还没怎么好好吸收课本的精华,一个月两个月就这么过去了,高中时代的钟表真的走到了夜晚。
越是逼近高考,仿佛体内产生的褪黑素就越多,林帆每天都哈欠连天,导致童燚的学习效率也跟着产生影响,手里的那套地理卷子写了两节课还没有写完。地理老师还是一周衣服不重样,渐渐留长的头发也开始变换着造型。因此,猜老师穿什么衣服来上课,依旧是女生在课前的一些小乐趣。
那天童㵘和童燚他们在食堂吃完饭,登上QQ就看见李然发来的消息,一瞬间让童㵘肾上腺素飙升,拍着韩沉希的手臂激动的大叫,“李然要出国?去澳洲。”
林帆看了眼手机,发现什么都没有,“我靠,我怎么不知道。”
童燚在一旁毫不留情的打趣,“你在她心里没地位啊。”
“我交了个什么女朋友啊。”林帆凑近看童㵘的手机,见她又传来新的回复,“可能七月初走,我爸联系好了学校,直接过去读大学。”
童㵘没有关注到林帆略微变化的情绪,继续说,“李然藏的够深啊,三年了,竟然才知道她是个富二代。”
“有奥斯卡的潜力。”童燚补了一嘴,却被韩沉希蹭了蹭手,动作没有太大,但是童燚感受到了,然后顺着他的眼神望向了林帆。
林帆走在旁边一直没有搭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身上笼罩了一层低气压,然后都默契的没有再讨论。有些离别确实始料未及,在你没有准备好半分,甚至没有料想到一点的时候,竟然就要被迫接受。
那时大家都觉得高考就是最大的离别,虽然之后会各奔东西,但始终还是有机会见面的。但对于出国这个词,更多的还是意外和遐想。在大家的意识里,似乎出省就已经很远了,出国,大概意味着再相遇就遥遥无期了吧。
李然没有告诉林帆,或许也是出于离别这一伤心的词汇。有些事情,于朋友之间总是能够很干脆的全盘托出,但在更近一层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就多了顾虑的因素,爱情是这样,亲情也是这样。
最后两个月开始,所有课都变成两堂连上,其实已经不怎么讲课了,每天都日复一日的做练习题,课堂上根据习题复盘知识点。听说印刷室供高三年段专用的空白试卷纸,堆了有一个童㵘那么高。
各科老师基本上开启了发卷子、讲卷子的固定课堂模式,但不得不说刷题确实是应付考试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十几套模拟题和真题卷做下来,发现考得那些题目都换汤不换药,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重复考的知识点,比如政治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文化生活知识等等。
而令人十分叹息的是,似乎这一届学生什么坏事儿都赶上了,好的却没沾一点边儿。小学一毕业,带有塑胶跑道的操场修好了,初中刚毕业,那建了两年的新教学楼终于能用了。好不容易到了高中,眼看着学校没有什么新建项目,这下平衡感应该不会失衡了,但谁能想到,2017年的高考改全国卷了。
作为第一届的全国卷考生到底有多奔溃,没经历过的人真的没有发言权。以至于后来大学二年级开学的时候,林帆在学校专线的公交上听见一提着行李箱的学妹跟身旁的人吐槽说,“今年的分数线也太高了吧,2017年的全国卷那么简单,分数线也低的离谱,竟然还那么多人没考上本科。”
林帆坐在后面觉得受到了侮辱,脱口而出,“你那么牛,怎么也来了这儿啊?”
2017届确实很惨,最后一届文理分班,第一届使用全国卷Ⅰ卷,全被这群人碰上了,只能说有些安排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韩沉希每天都规规矩矩的趴在座位上写各种卷子,童㵘经常转过去跟他软磨硬泡,然后兴奋的从他手里接过已经写完的试题,低头就开始抄答案,因为真的来不及做。如果真要一题一题写,大概得天天灯火通明吧。
但不久之后,他们就开始了分工模式,就像从前还没有分班的时候那样,每人做一套卷子,然后交换着抄,写了答案总比空白好上很多。而对于她们来说,有些题目看一眼答案就差不多摸到了解题思路,所以这样的模式也挺舒适的。
时间在堆得越来越厚的习题中,也在换的越来越频繁的笔芯中一点一点逝去,要说让人最大程度上意识到高考逼近的却是气温。温度在渐渐回升,开学时候的羽绒服大军不知不知中就换成了单薄的校服外套,套在身上松松垮垮的,大家就喜欢这样的舒适感,褪去身上厚重的衣服之后,肩上就好像轻松了不少。
天气越热,给人的紧迫感就越强,因为蝉鸣中炎热的夏天,就是各种大考里的标配。
不变的是,时浩还是经常闯进一班的教室,尽管只是为了问童㵘一句:“你作业写完了吗?”但作业这种东西,怎么可能写得完呢?
四班的历史课讲的十分详细,但就是感觉无聊透顶,不过没有人敢在她的课上明目张胆的造次,因为风险太大了,万一讲着课的老师动了胎气,这个后果实在太可怕了,可能一不小心就要千古留名。新闻报道都得写某某同学因为上课太活跃,把历史老师的孩子呼唤出来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听说历史老师的预产期就在高考那几天,到这个月份本可以在家待产了,但听说是因为放不下学生,毕竟还有一个多月就高考了。这群她将近带了三年的学生,没有陪伴大家度过最后的时光,没有亲自将大家送上战场,着实是一大遗憾,因此每次都挺着肚子坚持来上课。
而林帆呢上课没见得有多认真,倒是每次都在历史课上盯着她的肚子看,觉得里面住着个人也太神奇了。后来发历史习题,教室里都是唰唰的作答声,老师就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第四组之间的过道里,走到林帆身前时他就这么直勾勾的看着,发觉头顶上灼热的目光时,林帆抬头与她打了个正着,四目相对,林帆尴尬的笑了笑。
老师说,“未来我会告诉她,你林帆叔叔每天为了看你,都顾不上学习了。”
随即,课堂上喧笑声一片,这样轻松的氛围好像在进入高三之后就很少再出现了。
“四火,你瞅瞅这家伙还没出生就陪跑一场高考了,每天都接受知识的熏陶,将来不是读书的苗子都对不起她妈。”
童燚说,“你做个人吧,人还没出生你就给人琢磨上学习了。”
林帆一声叹息,“你说我妈当初怀我的时候这样多好,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也不至于沦落成现在这样。”
“林帆同志,想开点,能上南巷的都不差。”这话林帆倒是爱听,然后两人就此停住话题,开始认真做选择题。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第一题就给了林帆重重一棒,然后拍了拍童燚问,“太难了,四火,这判断有误的是哪个啊。”
“抑商政策改变,刚刚才讲过的好吗。”
“刚才不是这么问的嘛。”
童燚无奈的叹气,他已经习惯了。
不过也并不止林帆一人这样,这也算是每个人青春里的一种通病,明明刚讲过的题型,在换过一种问法之后,就觉得与它素未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