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老城指挥部占了一个三层楼的院子。原来这个院子是市农行的一个分行所占。
现在,一层的营业室,变成了指挥部的库房。二层、三层的楼梯,是在进了院后的小门里的内楼梯。
指挥部所有的机构都在这二层和三层内。
白志强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和制图资料占了一个套间,白志强占了一个小间,制图员和资料员占了一个大间。
此刻,白志强拿起了曹总指挥写得一个《老城总体规划草案》。这是吃过午饭后,曹总指挥叫通讯员送来的,叫他多多的提意见。
白志强明白,这份草案是经过常委会研究后,早就定了的东西,有谁提意见,再能修改的了的。这只是让自己的设计不要出了他们的规划范围。那就看看吧,看看总会对他有帮助的。白志强怀着这种心态打开了《老城总体规划草案》。
他并没有通篇去看,而是捡重点的看了一遍。
首先他看了龙阳市的历史沿革。
龙阳市老城位于龙阳市区,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进来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要修复,必须按照汉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进行修复老城。
通过修复老城,充分体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毅力结晶。
老城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要把景区修复成气势雄伟,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构造精巧,成为一处,优秀的以汉族古建艺术为载体的龙阳市老城。
要把这座古城修复成,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
这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独特,修复后的老城将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修复后的景点最低有八大主要景点,必须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形成汉族民间、民俗艺术表演的场所,用以赋予老城的灵气与生机。
叫人们徜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民族的归宿,各种情感油然而生。
同时,要将龙阳市古朴的自然、历史、人文、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
老城修复要充分体现出,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艺术,完备的功能,必须在全国罕见。
这里曾是古代中国大地上极平凡的一座古城,然而,它今天却极其耀眼。这就是坐落在太行山下,涂水之畔的龙阳老城。
龙阳市历史久远,西周时即有陈说。集古民居、古城墙、G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布自然景色为一体。
龙阳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温和宜人,最佳出游时间为春、夏、秋三季。
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李尚书书院、田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
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龙阳市古为京省和京陕交通要冲,境内有两处古驿站。早在唐宋时期龙阳老城就是有名的繁华富庶之地,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街市。
龙阳县志记载:“向有粮集、年集、果木集“,“分单双日举行“,“万商云集,经日不散“。
可见,到了明清时期老城街市已相当繁荣。街市中有店、铺、馆、行等商贸建置,贸易商品品种繁多,有粮食、铁器、蔬菜、水果、布匹、皮革等,街中店铺毗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穿过了漫漫的历史时空之后,那种市井生活的温暖与适意,仍浸染着每个人的身心。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代相承的生活习惯的生活传统的积淀。龙阳市地处黄河流域腹地,是汉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不仅孕育出特有的汉族民俗现象和地方语言,而且还形成独具特色的龙阳市汉族民俗文化。
龙阳市老城千年的历史文化与龙阳市的民俗文化熔于一炉,在进一步延续龙阳市民俗文化和弘扬中国民俗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族民俗文化将逐渐成为龙阳市老城的旅游资源。
在龙阳市老城中,要在县衙内建一所古代官爵展览馆。
它的出现,将是封建时代基层官吏官职变迁的历史见证。
它将设在县衙六房中的“宦海沧桑”更是官制文化的精炼概括。“宦海沧桑”是设在龙阳市老城县衙六房中的大型“清代官制文化展“的主标题。
规模必须宏大,内容像必须丰富,形象必须精美。要做到:清代官制文化展在全国独一无二。
“历史的迷茫,令人长思而不解。历史的教训,促人知耻而后进。历史的启迪,使人温故而知新。历史的的经验,教人鉴往而开来”。
清代官制是中国几千年官场大戏中的最后一幕,它蕴含了厚厚的历史沉积,其制度最完备,而弊病尤为凸现。这就是“宦海沧桑”文化展的精髓。
在龙阳市老城的南北大街上聚集着众多的老字号商铺,这些遗留着明清古典风格且中西合璧建筑的老商铺,至今仍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众多的老字号不仅保留了龙阳市曾经辉煌的商业历史,同时更让今人看到了龙阳市商贸长盛不衰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