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乾隆三十八年不太对 / 第25章 私钱

第25章 私钱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西禅寺在广州地方上极有威望,三德和尚只是去引锋号说了要求,大师们找出现成的东西,一个下午就把东西给打了出来。
  成品的水银烧炼器,是一个边沿带沟槽的平底锅,上面盖着锅漏似的锅盖,顶上有U形铜管,铜质软,卷起来后严丝密合,一端接着锅盖的顶端,水银蒸汽从朱砂里提炼出来之后便会从其中向上飘起,顺着管道流入容纳的陶壶内。
  东西打出来后,李铭发现东西的气密性没有问题,三德和尚也在南沙寻了一处无人的偏僻处,又叫舂米六找了两个农夫,大家一起研究如何用朱砂制水银。
  红艳艳,细腻腻的朱砂粉碎铺在平底锅上,再将锅盖罩上,边缘倒水密封,直接灶底入柴锻炼。
  朱砂学名叫硫化汞,经火焰加热后,内里的汞会汽化升腾,顺着管道流入陶壶。
  待一斤十两的顶好辰州砂烧完,把管道内的水银全部通出来,总得水银十四两,出汞率在百分之八十七。
  辰州砂是上好的药材,药铺子里的价格是一斤辰砂三两六钱,义兴会急着要水银,水银按照两称重收算,一两水银一两银,也即是投入三两六钱银子,能够得银十四两,利润率在三倍到四倍之间。
  这个生意是可以做的,三德和尚等李铭帮忙核算好成本,见到利润率,立刻便自拍了板,开始着人大量从广西收购朱砂矿。
  相比起药店里顶好的辰州砂,直接收购朱砂原矿要便宜得多,一斤朱砂矿只要三四钱银子,经过运输和人工洗筛之后,十斤矿出一斤砂,运得越多,成本越少,成本可以压到一两多银子,这样利润又扩大了数倍。
  李铭见三德和尚有主意,也帮着开了一条对朱砂进行粉碎、研磨、筛选、水浸、日晒的工序流水,并对原来的烧炼器进行改造,锅盖上加了可以握持的把手防止烫伤,并要求工人如何正确的保存水银,以及工作时如何小心避让,蒙上水巾,平时吃鸡蛋,喝鱼汤,通过摄入蛋白质来减少水银毒害。
  等整套工序完善下来,大半个月后核账,扣除物料人工,半个月便挣了三百两银子,而且下半个月的水银出料已经开始稳定,预计初步完工的生产线,首月便能出水银八百余两,等到下个月增加锅具还能进一步,单口炼具月产量便能达到一千三百两,多一口锅具便能翻一倍。
  仅仅水银一项,三德和尚便挣得盆满钵满,大大缓解自己之前在私盐上的失利,因此他对李铭极是感谢,也帮着雷家把换钱铸钱的生意搞了起来。
  广州城及周边地区,现下的情况是银贵铜贱,一两银子兑钱1300余文,而且兑换比还在不断上升。
  雷家动用了两万两银子,直接通过西禅寺的香油柜大量收购铜钱,然后再找铜匠把钱进行融化,然后按比例添入铁、锡重新浇铸,这样每十文钱便能多出一文钱,这样1300文便会变成1430文,再重新兑换成银子,每两银子就能兑成一两一钱银子。
  新出的铜钱较之原来会少一分澄黄,不过不仔细对比是分不出来的,就这样一来一回之间,20000两银子就滚成了22000两,不过扣除掉利息及人工铸钱的成本,总还有1000多两的利。
  李铭不比雷家那么吃苦工技艺铸私钱,他就跟着买入铜钱,然后等着价格合适的时候抛出,跟炒房子一样,不停的买和抛。
  广州本来就银贵铜贱,雷家的20000两银子说来不多,可却能大量收集铜钱,再经过这样的势头一炒,银铜价格一下子便被炒到1600钱,1700钱,1800钱,直奔2000文去了。
  混在这样的局势里面,很多人都意识到银贵铜贱,开始收集铜钱翻卖,无意识的把银价推了起来,李铭只管买和抛,手上的2000两银子不停翻滚,变成3000、4000两。
  等到雷家铸造的大批铜钱造得差不多,他便立刻开始收手不干,把手里的铜钱直接抛售干净,手头上的银子已经翻了四倍,至于为什么不一口气梭哈,收集铜钱等铜价起来再抛售,他没有那个资本,也没有那个时候,老百姓更不是傻子。
  雷家的大批劣钱一投到市场,立刻就有人开始发现情况,甚至广州银贵铜贱的情况也是有心人在推动,铸造换钱的事情早就有人在干,后面跟来的人更是多。
  雷家铸钱的时候,能十文出一文,可是轮到下家的时候,就只能二十文出一文,再接着是三十文出一文,铜钱的铜含量越来越少,锡、铅和铁加得过多,导致铜钱开始失去原有的光泽,变得苍白,变得不再沉手。
  人们发现铜钱变得苍白轻浊后,立刻就下意识的囤积好铜钱,用出劣钱,这样的做法导致好钱不流通,劣币驱逐良币,物价开始上涨。
  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由官府出手,稳定物价,打击劣钱,不过满清政府明显没有这个执行力,炒钱和铸钱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官员的影子。
  两广总督孙士毅倒是个有能力的,下令官仓出粮平抑粮价,结果肇庆粮仓直接走火好几处,烧了好几百间大房,存储的几万石粮食一夕全部化为灰烬。
  李铭在雷府也不纯粹是炒钱洗钱,也跟着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书籍,乃至是官府发行的邸报消息,在上面见到肇庆大火,粮食烧光的消息,不禁有些失笑:
  “这么看来,后世的那些家伙没什么太大的长进啊!”
  虽然两广总督拨粮失败,不过广州的粮价还是被抑制了下去,大批淮粮被运到了两广地区,使得广州粮价大跌,至于淮粮的调运者是谁,自然是十三行了。
  李铭不知道其中的详情,不过看过其中的情况后,也能猜到大抵是孙士毅威胁了十三行的行商,这个两广总督是清廷中罕见的汉人封疆大吏,是真的有两把刷子的,有能力也敢硬杠十三行。
  上次肇庆回来后,他有着手对十三行进行调查,这十三行的本质乃是牙行,也即是车船店脚牙中的牙,之所以叫作牙,是因为他们干倒卖抽成的,赚钱就像是吃东西的嘴巴,牙齿上留下碎屑,跟马克思评价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与葡萄牙只是一张嘴,咀嚼过食物后把营养吐给英国而自己只留一些渣滓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三行名有十三,但是现下只有五家,分别是潘启官、伍国莹、卢观恒、叶照林、吴上东,有福建人也有广东人。
  这五人也应该是推动满清封闭三关,只留广东一口通商的幕后黑手,他们凭借这个政策的红利垄断中外贸易,然而清廷的政策红利不是那么好吃的,广州有事搞不定,他们第一个吃板刀挨枪子儿。
  他们看似吃尽了贸易红利,然而只是把自己吃成一头肥猪,随时可供清廷割肉放血的肥猪。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