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白教授的问题,张小斌准备已久,马上脱口而出:“刚开始我不清楚,但实验到后面就明白了。”
“仿星器占比最大与最难制造的部件,便是它外部的线圈。”
“难点有两个,其一,线圈形状呈不规则环形排列,需要海量物理统计去做运算。”
“其二,仿星器磁场想要长久运行,之前没有任何超导体材料能满足。”
张小斌兴奋的握紧拳头,“但这两个问题,都被您破解了!所以目前仿星器才是最适合的核聚变装置!”
“说的不错,还有吗?”白屿看向张小斌示意他继续。
“啊?!”张小斌有些懵,其他物理科学家也懵了,居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张小斌脑袋快速转动,可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白屿也看出,他们并没有发现其他原因,于是开始引导他们思维:“我问你们,目前托卡马克装置的核聚变时长是多久?”
“其他国家不清楚,夏国对外发布的装置运行时长为18分钟,但实际我们已经突破至24分钟。”有科学家抢答。
白屿轻笑一声:“如果我说,托卡马克装置已经快要到达他的极限了呢?”
“极限?!”
张小斌惊呼出声,“托卡马克装置有极限?您是说人类这几十年实验方向都是错的?”
白屿点头:“托卡马克装置与仿星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产热结构。”
“托卡马克装置的环形螺旋磁笼,需要庞大的离子体电流才能运行,如果我计算没错的话,上千万安培的电流运行30分钟后,会发生各种问题。”
“如,磁面撕裂、高温崩坏、辐照损伤等等。”
白屿说到这,将右手握拳又重新摊开,“嘭!装置大爆炸是必然结局,现在懂了吗?”
已经引导到这一步了,他看向张小斌,等待对方说出最终答案。
张小斌沉思片刻,猛然抬起眉头,他语气肯定:“我知道了!因为仿星器不需要环形螺旋磁笼,它可以直接通过外部线圈矩阵,产生扭曲的环形磁笼!”
随着张小斌回答,其他科学家们才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
其实这段时间这种情况发生过很多次了,众人迷惑,然后张小斌率先解决出问题。
也是如此,他才能获得大家认同。
“没错!”
白屿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而后抬手,示意张小斌继续。
张小斌重新恢复之前的兴奋状态,语气高昂:“决定正确的方向后,下一步就是对仿星器改造。”
“仿星器装置原理就是对恒星的模仿。”
“通过模仿恒星内部持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将等离子态的氢同位素氚和氘约束起来,并加热至1亿摄氏度的高温,发生核聚变以获得持续不断的能量。”
“那么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那1亿摄氏度的高温。”
白屿听到这,配合着张小斌将投影仪上的画面翻页,最后翻到仿星器温度解决方案那里。
画面中写着两个解决高温方向。
第一磁笼。
第二超高温材料。
张小斌顺着白教授的操作,继续讲述。
“首先说第一点,仿星器如此高的温度没有一种固体物质能够承受,只能靠强大的磁场来约束。”
“和托卡马克装置的2D磁笼不同,仿星器采用3D磁场,因此其逻辑运算难度是前者的十数倍。”
听闻此言,在场没看过资料的人都是眉头紧皱,这太难了。
然后就听到张小斌说道:“但这个难题,已经被白教授解决了。”
“白教授设计出一个高达120T的强磁场,这个磁场可以完美将上亿度的聚变离子束缚!”
到这里,张小斌故意停顿下,他看向白教授,仿佛在膜拜一尊代表智慧的神明。
而其他人再也压抑不住心中震惊,现场一片哗然。
听到这些人的震惊声,张小斌露出一抹坏笑,当初他看到资料也是这种反应。
“那么,现在只剩第二点——超高温材料了?”有人提问。
张小斌“嗯”了声,继续往下说。
“经过实验室模拟,即便白教授解决了大部分高温问题,但泄露出来的温度也达到6000摄氏度。”
“要知道现在最耐温的材料是碳化钽,这东西也只能抗住4000摄氏度的温度。”
说到这张小斌将目光投向材料学科方向。
材料学那边,负责高温材料的小组站起来说道:“如果是需要大量生产的材料,如[多相位高温陶瓷],我们只能保证4000度,但只是少量使用,材料实验室这边有两种材料可以抗住6000度!”
得到这个回答,张小斌猛然击掌:“好!”
接着他又看向右边温恒悦以及杨迅方向。
“那就需要麻烦温总带领手下的人,熟悉这两种材料的加工,选出最适合仿星器的材料。”
“杨总监这边也是,当仿星器造出后,需要你们的人一点点将尺寸核对清楚,避免装置现场安装时出现问题。”
温恒悦与杨迅同时喊道:“没问题!”
接下来的会议都在这种互相探讨、解答、分配任务中进行。
从仿星器内腔材料搭配,说到磁场结构如何最有效落地。
一个个问题在团队的头脑风暴中一一解决。
当完成仿行器建造方案时,此次会议已经过去8个小时。
所有人简单吃过些食物后,根本不带休息,马上开始下个环节的探讨。
于是,大家又谈到建立在核聚变上的战略级武器——能源粒子束武器。
而白屿全程都只是在一旁看着,就像是一个看客。
白屿需要各个部门完美配合到一起。
因此,这次会议他只是去做引导,而不是亲自主持。
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只有当他们正式操作后,才会发现。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团队的凝聚力以及默契了。
真正要落实脑机中的海量科技,光靠他白屿一个人跑来跑去,无疑是痴人说梦。
所以白屿给自己的定位是统筹者、大脑的角色。
他存在的意义是提供技术支持,协调各部门配合。
这会白屿站在讲台上,看着各个部门激烈探讨。
他就像个辛苦耕种的老农,终于盼到农获收获。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