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武侠仙侠 / 水鬼上岸 / 第一章 奶奶家的太姥姥

第一章 奶奶家的太姥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东北农村的生活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那时候普遍生活条件都不是太好,老百姓平时也没有啥娱乐项目。
  全村百十来户人家,也找不出十台黑白电视机,更多的是像木匣子一样的老旧收音机,天天放着老掉牙的东北二人转和单田芳的评书,有的时候信号不好还吱哇乱叫。偶尔放一场露天电影,村里人就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奔走相告。
  一遇到停电,那就全完犊子了。那时候国家电力不够用,农村停电是常有的事,停你个三天五天,是家常便饭,十天半个月也不稀奇,我印象中一次停的最长时间是三个月。
  那时候农村的夜晚可真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黑黑乎乎一片,两个人面对面,谁也看不见谁。
  那时候人们走夜路,都有一个默契,一个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听见对面传来脚步声,都会先咳嗽一声,给对方一个知会,以防两个人撞个对面吓一跳。
  对面的人听到咳嗽声,就会开口打招呼:三哥啊……四舅啊……二姨夫啊……
  当然这都是非常熟悉的人,单听咳嗽声就知道对方是谁。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就的问:“前面啦是谁啊?”
  “哦……我是那个谁谁谁,上谁谁家窜门去了……”
  两个人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就这么打个招呼擦身而过了。
  有人说那那时候不有手电筒吗?为啥不拿个手电筒?
  那时候确是有手电筒,我们东北人管那时候的手电筒叫电棒,上电池的,灯光也不咋亮,电池也不耐用,而且灯泡也容易烧坏,啥条件啊,天天用手电筒?额……电棒。
  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而且东北的冬天昼短夜长,白天最短时早上八点半天才亮透,下午三点来钟天又开始黑了。这漫漫长夜的,咋熬啊!
  啥能难倒俺们勤奋好扯闲篇的东北人,没啥事唠嗑呗!几家人凑一起,年长的炕上盘腿坐一圈儿,围着一壶茶叶水,一个烟笸箩,一盏煤油灯,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滋溜滋溜”喝着茶叶水,一边山南海北的吹着牛……不对,聊着天。
  我小时候在奶奶家长大,从我记事起,村子里每到收拾完秋,老百姓都开始猫冬的时候,奶奶家里一到晚上就人气爆棚,男女老少都有,里外屋都挤的满满登登,那叫一个热闹。
  要说为啥奶奶家这么热闹,当然是俺爷俺奶人缘好啦!更重要是,奶奶家里有太姥姥啊!
  有些人不会论辈分,科普一下,太姥姥就奶奶的妈妈,爸爸叔叔大爷们的姥姥。
  太姥姥是从清朝末年走过来的,想当年那也是大家闺秀,上过学堂长过见识的富家大小姐,后来世道乱了,家败了,太姥姥为了生活嫁给了一个乡下老实的庄稼汉。后来就有了我奶奶和我一大堆姨奶舅爷,再后来……反正就有了我这个小屁孩。
  太姥姥那年已经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雪白的银发垂到腰间。太姥姥爱干净,特别珍爱她的头发,每天都要洗的干干净净,然后仔仔细细向上卷起在后脑下绑成一个疙瘩揪。然后再把一根一拿多长的银簪子插进去。
  太姥姥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什么三皇五帝唐宗宋祖,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太姥姥一概不讲,太姥姥专讲那些流传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并且事先声明——这都是真人真事。
  村里人文化都不高,讲这些故事正对大家伙的口。
  太姥姥盘腿坐在炕头,从腰间拿出一根烟袋杆儿,左右撒么了一下,问大伙:“小林子今天没来吗?她昨天说的今天给我带亚不力烟叶子,这咋还没来呢?”
  话音刚落,外屋们开了,进来的正是小林子。一林子一斤屋就从军大衣怀里掏出一捆亚不力旱烟叶子。当场在炕沿上搓了一小堆,塞到太姥姥的烟袋锅了,按的满满登登,划了一根火柴给太姥姥的烟袋锅点着。
  太姥姥吧嗒了一口烟袋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淡蓝色的烟雾。
  “嗯——亚不力烟叶子就是好抽!”
  太姥姥满意的点了点头。
  在一旁观望的俺爷俺奶,还有一众烟鬼们,纷纷开始迫不及待的尝试了起来,有的往烟袋锅里续上了亚不力烟叶子,有的从烟笸箩里拿出卷烟纸,卷起了烟卷。
  顿时间整间屋子烟雾缭绕,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房。
  地上的年轻人们已经安奈不住了,纷纷开始催促太姥姥讲故事。
  你一言我一语,喳喳哄哄的一片。
  太姥姥四外扫了一眼,见人也来的差不多齐了,抿了一口茶叶水,拔直了腰板,这是太姥姥讲故事之前的招牌动作。
  “今天给大家伙讲一个真人真事……”
  还是那句百年不变的开场白。
  “这个故事呀就发生我娘家屯,故事的名字叫……水鬼上岸!”
热门推荐
太乙最强装逼打脸系统玄浑道章大魏读书人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一品丹仙大乾长生坐忘长生武侠之神级捕快洪荒星辰道仙府长生玄幻模拟器真君请息怒绝世强龙诸世大罗大奉打更人皓玉真仙女帝好凶掠天记天元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