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根据蓝星文明经济知识,宗师团知道,劳动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所以,他们在蓝星总部支持下,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开发和政策策略指导上。其余的繁琐具体事务,均交给皇三大家去实施。
可以说,没有蓝总部背后的支持,没有皇三大家不遗余力地努力配合实施,文明会的事业就不会发展壮大。
这就逐渐形成了文明会宗师团工作机制和特点:宗师团抓大放小,地位超然。大量具体工作,由文明会内阁成员去领导、实施和落实。
另外,文明会毕竟是秘密组织,表面法理上还是属于齐国朝廷管辖。要处理好、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也是由文明会内阁来领导完成的。
3月20日,犬护卫培训试飞结束。宗师团三人和护卫秘书,亲自把关作为骑手试飞,检验了培训成果。
3月21日到3月26日,换上其他所有南行人员进行试飞训练。同时,飞马还练习了负载货物飞行。
邱道长近半年来,不断学习研究王圆丹送给他的全套中小学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都有。
邱道长虽然知识渊博,但以前很少接触到现代科学知识。本次中小学课程速成,使得他的飞行能力完全恢复了。吃了王圆丹送给他的妖鼠肉,身体健康更胜从前。
3月27日南行前,宗师团从蓝种子那里获得了南行需要的地图。蓝种子提供的地图都是二百年前绘制的,很齐全。除了普通的地形图外,还有诸多的专题地图,如:地质、矿藏分布、地球物理、地貌、气候、陆地水文、海洋、土壤、植被等专题地图。
但是没有普通的行政地理图,因为经过二百年多年的战乱,各国版图变动很大,甚至有些国家都不存在了。
所有地图都是电子版智能地图,护卫秘书、犬护卫都有。另外,宗师团三人和特务营总监王圆凤的电子平板上也有。
南行队伍共由16位组成:宗师团三人和他们的护卫秘书,王圆凤和她的犬护卫,邱道长、现任崂山宫方丈匡修常,特务营头目傅鸩道、范痴武、王屋,王圆凤的亲卫两位,还有一位厨师。
飞马培训班的21匹飞马全部出动,此次南行算是他们的毕业实习考核。其中16匹载人,虽然宗师团三人和邱道长都可以飞行,但还是都配备了飞马。剩下的5匹,除了幼马圆子不载人载货,其他4匹均装载货物。
这里称飞马的量词为“匹”,前面常称为“位”。这是因为飞马神兽具有一定智慧,称呼上拟人化了,如称:他们而非它们!以后也如此称呼飞马和飞鱼。
装载的货物分三类:少量应急饮食(中途可以补充),野外暂住的帐篷和厨房用品,还有为楚国情报站和仙姑准备的一些礼品。
3月27日早晨8点,激动人心的远程飞行,终于从小盘山训练营地起飞了!
因为远程飞行需要较多的耗能,宗师团三人各自核对了自己的超能值,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王圆丹现在的超能值为1.3,姜来珶、姜真珶的超能值都为1.2,属于刚刚摆脱耗尽警告值。所以南行路上要尽可能骑乘飞马,而不是自己梭飞。
南行前,趁着试飞训练的机会,王圆丹专门请邱道长一起飞行,验看邱道长的恢复情况和飞行技能。发现,邱道长最快速度只有他的一半左右,也就是时速五十几公里。
邱道长说,以前最快速度也就如此了。考虑到邱道长已经208岁了,这已经很不错了。
一匹马最快奔跑时速六十公里,但只能持续不长的时间。一天最多跑一百多公里,之后还要休息好多天。
蓝星古代时期用驿站快马接力方式传递消息,最快是八百里加急。也就是说一昼夜跑八百里,平均时速也就是17公里(34里)。
南行队伍,王圆丹下令飞马飞行速度控制在50到70公里/小时,每天一般飞行五到七小时,日飞行路程取决于中途选择的驻留地点距离。
飞行途中,不断对比地理变化情况,尤其是关注人类居住的城镇信息,与齐国、楚国行政地图相对照。这些地图都属于各国朝廷保密的地图,宗师团是通过情报站搞到手的。
另外,宗师团根据蓝种子给定的专业地图仔细观察分辨,弄清途经的地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还有矿藏分布等。
两天后,南行队伍到达楚国都城金京。这里有文明会的“一天下”商号楚国总部,也是文明会设在楚国的情报总站点。
众人停留在城外情报站专用秘密仓库,把货物卸载下来,存放在这里。这些货物大多是些打点楚国上层官员用的奢侈品。
另外,将范痴武和王屋留在了情报总站点,担任站长和副站长。原先这里没有专门的站点负责人,现在宗师团派出此二人加强楚国情报站的力量,提前布局楚国。
王圆凤负责将情报工作与站点人员交接清楚后,又调动情报站人员,给南行队伍补充了足够的补给。
第二天,除了范痴武、王屋两人留下,其他14位人员继续南行。
为了赶上仙姑父母和邱道长父母的祭日,队伍中途不做过多停留。
4月3日上午,终于到达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的南海孤岛:仙人岛。
临近仙姑居住地前,先由邱道长降落通报,众人停留在空中等待。
看上去像中年妇女的仙姑,正在码头客栈指使店小二接待安置一批停靠码头来避台风的渔民。仙姑气质温和淡泊,具有洞察世事的双眼,举止行为都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高雅风范。
所有的客人和店小二都对仙姑很敬重。客人恭恭敬敬地给仙姑施礼后,跟随店小二去了客房。
仙姑似乎感应到门口有人,转身望了过去,门口之人正是邱道长。
“螺螺哥!”
“螺螺妹!”
这一声哥/妹,似乎跨越了二百零一个春秋岁月!俩人相对无言凝视,时光恍惚间又回到了二百零一年前。那一年,七岁的邱道长和五岁的仙姑第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