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高校风云! / 第九章 论文的瓶颈

第九章 论文的瓶颈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李晨坐在实验室的角落,昏黄的台灯光线映在他疲惫的脸上,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包裹住了他的思维。光标在一段让他头疼的句子上不停闪烁,仿佛在嘲笑他那种无法突破的无力感。每一次按下回车键,屏幕上的内容就像一座座无法跨越的高山,带着无法言喻的压迫感。
  整整两周了,李晨的论文进展几乎停滞不前。每当他抬起头,看向那堆堆的数据图表,心中的焦虑便如潮水般涌来。他知道,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着无数个昼夜的辛勤付出,每一个数字,都是他不断调整模型、反复验证的成果。他本应为自己这些努力感到自豪,但此刻,所有的成就感被一种深深的迷茫和困惑所取代。
  创新性和突破性——这是他在这篇论文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而,几乎每次他试图深入思考时,思绪总是迷失在数据的海洋中,找不到任何可以带来突破的契机。他已经重新调整过数据结构,重新分析过每一个实验结果,甚至把所有相关文献翻了又翻,试图从中寻找启发。每个夜晚,他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拖着疲惫的身体,一遍又一遍地调试代码,试图让结论更有力,推理更严谨。然而,每当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些许灵感,重新整理思路后,迎接他的依然是那堵高不可攀的墙。
  他搓了搓脸,抬头望向窗外,实验室里的光线和外面浓重的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夜已经深了,窗外的校园显得格外寂静,偶尔传来几声远处的汽车鸣笛声,仿佛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在他这片狭小的空间之外。他有些失神,目光游离,脑海中一片空白。
  李晨的手停在键盘上,指尖轻轻摩擦着桌面,像是要从这片杂乱的文字和数据中找寻一丝清晰的线索。可是,理智告诉他,单靠硬撑和焦虑,是无法突破瓶颈的。他明白,自己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卡了太久,也许是时候稍微放松一下,换个思路再来。
  但他又不愿意停下来,脑海中的不安像阴霾一样缠绕着他。每次想到导师的期望,想到自己承诺过的进度,李晨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像巨石一样压在胸口。这篇论文,不仅仅是对他学术能力的检验,它承载着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坚守。
  他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图标,眼前的文字似乎开始模糊,所有的信息仿佛都在拼命向他涌来,却又没有任何一丝清晰的线索能够指引他前行。李晨闭上了眼睛,深深地吸了口气,长时间没有再出声。
  “我能做到的。”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每一个成功的科研背后,都没有捷径,只有一次次的试错和不断的调整。李晨知道,这样的时刻,自己不是唯一的。许多前辈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迷茫,甚至比他更为艰难。可是,正是因为这种不断尝试和突破,才能够在无数个挫折后看到曙光。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望着实验室里的其他同学,发现大多数人早已离开,只有他还在这里,孤独而执着。虽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但李晨知道,自己无法停下脚步。他离开座位,走到白板前,重新梳理起论文的框架,逐一列出自己的思路,尝试跳脱出数据的枷锁,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或许,不是数据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他的思维被局限住了。李晨开始试着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理论框架来审视这些数据,甚至开始大胆质疑自己之前的假设。慢慢地,他发现,虽然这些数据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下看似无法突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其实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他的心情开始渐渐明朗,尽管仍有许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丝宁静。这些夜晚的孤独和坚持,终将为他铺开一条新的道路。
  李晨回到了电脑前,重新打开文档,键盘下的每一击敲击,仿佛都在为他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他知道,这场与自己思维的较量,还远远没有结束,但至少,他已经找到了通向突破的方向。
  “总会有光的。”他在心里默默说道。
  随着光标在屏幕上移动,李晨的思绪逐渐清晰。他明白,科研的路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成就了每一个勇于探索的灵魂。
  李晨轻轻推开导师的办公室门,空调的凉气迎面扑来,和实验室的闷热相比,显得格外清新。高扬教授坐在办公桌后,目不转睛地翻阅着一份学生的报告,房间内的氛围安静而凝重。李晨心里一阵紧张,但他深知,唯有通过这一步,才能找到突破论文瓶颈的关键。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焦虑,走到桌前,站得笔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老师,我的论文写作遇到了瓶颈,总感觉缺乏一些创新的突破点,想请您指导一下。”
  高扬教授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李晨一眼,然后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他坐下。李晨坐到椅子上,紧张地低下头,悄悄地将论文初稿递到教授面前。
  高扬教授接过初稿,翻看了几页,手指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眼神平静但有些深邃。他的语气不急不缓,像是对待一份熟悉的工作:“你的论文结构和方法部分已经完成得不错,实验也很扎实。但如果你想让它在学术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缺少的不是数据和实验本身,而是深度的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新的见解。简单的重复实验无法构成创新。创新,往往是在你现有的结论基础上做出突破。”
  李晨的眉头紧蹙,心里的那股焦虑再次升起。高扬教授说的没有错,他的研究方法很扎实,实验设计也尽量完美,数据处理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调整,甚至有些部分的结果已经逐渐稳定下来。然而,正如教授所说,他总感觉自己的工作缺少那一抹突破性的亮色,似乎有许多实验结果已经到了极限,再难以推陈出新。
  李晨忍不住开口,声音有些低沉:“可是,我已经尽力去分析数据了,方法和结论都已经反复推敲过,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引起学界关注的创新点。”
  高扬教授依然保持冷静,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论文,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目光依旧不急不缓,仿佛看透了李晨内心的困惑:“你要记住,论文要有深度,数据要有支撑,结论要有说服力。这三者缺一不可。深度不仅仅是数据的复杂性或实验的数量,更多的是你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见解,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挑战。”
  李晨心里一阵恍若梦中。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他早已听过无数次,可每一次面对论文的瓶颈,他都觉得它们远离自己太远。深度,支撑,说服力……这些话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禁锢住了他前进的步伐。
  “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李晨声音低沉,但内心的失落无从掩饰,“可我该如何找到这些突破点?数据已经是最直接的证据了,怎么才能从中提炼出那些新的见解?这些见解怎么才能成为创新?”
  高扬教授微微一笑,依然没有急于给出回答,而是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创新不在于每一个实验都要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而是在于你如何去解读这些结果,如何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下,发现尚未有人注意到的细节。科学,往往不是发现全新的事实,而是从已有的事实中看出新的关联,看出之前被忽略的可能性。”
  李晨感觉到一丝微弱的启示,却依然有些迷茫。科学的创新,确实不一定需要从零开始,它更像是拼图,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图案。但拼图中的每一块碎片,似乎都有自己无法跨越的边界。
  高扬教授继续说道:“你不要一味地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小细节。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数据点,也可能成为打开新思路的钥匙。你要学会放下现有的框架,试着从其他领域、其他角度去看待你的数据。突破,往往就藏在你最不经意的地方。”
  李晨听得目不转睛,他内心感到一阵释然,但随即又觉得有些茫然。他知道自己应该有所突破,但那种突破感和方向感,却仿佛还在远方。高扬教授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一片宁静的校园,话语依旧简洁有力:“科研就是这样,不急于一时,找准自己的节奏,慢慢去挖掘,去思考。而突破,往往是水到渠成,等你找到了合适的思路,它自然会来。”
  李晨抬起头,目光注视着高扬教授的背影,心中一片清明。或许,真正的突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学会在重复的实验和看似微不足道的数据中找到新的联系,学会放下过度的焦虑,去慢慢地积累属于自己的创新点。
  他起身,轻轻点了点头:“谢谢您,老师。我明白了。”
  高扬教授微微一笑,似乎看到了李晨眼中的某种转变:“去吧,别忘了你最初的热情。创新,源自于对未知的好奇,而好奇,不会被困难和迷茫束缚。”
  李晨走出办公室,走廊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脚步回荡在空旷的楼道里。夜色已深,但他的心里渐渐明朗。或许,真正的创新,并不是靠一蹴而就的灵感,而是在不经意间,找到那一线微弱的光亮,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李晨轻轻推开了高扬教授的办公室门,空调的冷气立即扑面而来,和实验室里的闷热相比,显得格外清新。走进房间的瞬间,他的心情也跟着微微放松了些许,但很快,他便意识到,今天他并不只是来避暑的。
  高扬教授坐在办公桌后,目不转睛地翻阅着一份学生的报告,神情一如既往的冷静,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办公室里静得几乎能听见空气流动的声音,李晨的心跳在这种寂静中显得格外急促。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迈步走到教授面前,尽量保持沉稳的语气:“老师,我的论文写作遇到了瓶颈,总感觉缺乏一些创新的突破点,想请您指导一下。”
  高扬教授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慢慢抬起眼睛,眯了眯那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同透过李晨看向了某个更遥远的地方。他点了点桌子旁的椅子,示意李晨坐下。
  李晨坐在那把硬椅子上,双手无意识地交叠在一起,指尖轻轻摩挲着衬衫的袖口,心里的不安和紧张让他有些难以平静。他将论文初稿递给了教授,随即低下了头,试图避免让自己显得过于局促。
  高扬教授接过初稿,翻了几页,眼睛始终没有从纸张上移开,指尖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的声音。几秒钟的沉默后,他终于抬起头,目光平静而深邃:“这篇论文的结构和方法部分完成得还不错,实验设计也很扎实。但如果你想让它在学术界产生更大的影响,缺少的不是数据和实验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从数据中提炼出新的见解。简单的重复实验并不足以构成创新,创新,往往是在你现有的结论上做出突破。”
  李晨的心脏一阵紧绷。教授说得没错,他已经为这篇论文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每一个数据点的分析都经过了几遍又几遍的推敲,方法上也不断调整和优化。然而,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的论文缺少了那种足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创新性。
  “可是,我已经尽力去分析数据了,”李晨的声音有些低沉,几乎带着一丝无力,“方法和结论都已经反复推敲过,可是始终找不到一个足够引人注目的创新点。”
  高扬教授并没有立刻回应,似乎在耐心地思考。他放下手中的论文,双手交叉放在桌面上,凝视着李晨,语气不紧不慢:“你要记住,论文要有深度,数据要有支撑,结论要有说服力。这三者缺一不可。而深度,不仅仅是数据的复杂性或实验的数量,更多的是你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见解,并且对已有的研究做出挑战。”
  李晨的内心顿时一阵茫然。高扬教授说的这些,他早已听过无数次,甚至自己也知道应该怎么做。然而,每一次当他面对自己那一堆数据和反复的推演,他却总觉得困在一个死胡同里,找不到出口。
  “深度,支撑,说服力……”李晨在心里默念着这些词,突然感到它们像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住了他前进的脚步。他停顿了一下,开口道:“老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我该如何找到这些突破点?数据已经是最直接的证据,怎么才能从中提炼出那些新的见解呢?这些见解怎么才能成为创新?”
  高扬教授微微一笑,眼里有着一丝释然的光芒,但他的语气依然平静:“创新并不意味着每一项实验都要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而是在于你如何解读这些结果。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下,你要发现尚未有人注意到的细节。科学,往往不是发现全新的事实,而是从已有的事实中看到新的关联,看到被忽略的可能性。”
  李晨听得有些恍若梦中。教授说得清晰简明,却让他产生了更多的迷茫。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似乎离自己太远,如何从“已有的事实中”看到新的关联?数据背后的细节和关联,这种思路他似乎一时无法抓住。
  高扬教授继续说道,语气更为坚定:“你不要一味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小细节。很多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数据点,可能就成了打开新思路的钥匙。你要学会从其他领域、其他角度去审视你的数据,突破往往就藏在你最不经意的地方。”
  李晨感到内心似乎涌起一丝微弱的光亮,但随即又被迷茫吞噬。他明白教授的意思——创新不一定要从零开始,而是要在现有的框架下找到新的联系,但如何突破这个框架,如何从数据中发掘出这些隐秘的联系,他仍然没有答案。
  高扬教授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寂静的校园夜景,话语依旧简洁有力:“科研就是这样,不急于一时,找准自己的节奏,慢慢去挖掘,去思考。而突破,往往是水到渠成,等你找到了合适的思路,它自然会来。”
  李晨站起身,凝视着高扬教授的背影,内心涌上一阵平静。或许,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创新也许并不需要一夜之间的灵感闪现,而是在反复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中,慢慢积累,慢慢发现。真正的创新,或许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突然显现。
  他轻轻点了点头,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谢谢您,老师,我明白了。”
  高扬教授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李晨眼中的某种转变:“去吧,别忘了你最初的热情。创新,源自于对未知的好奇,而好奇,是永远不会被困难和迷茫束缚的。”
  李晨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走出教授的办公室。走廊里安静得仿佛一切都暂停了,只有他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夜已深,校园外的灯光也显得愈发温暖。李晨的心情在这一刻,悄然发生了变化。
  或许,真正的创新,并不依赖突如其来的灵感,而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学会在小小的细节中发现突破,在不停的积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李晨坐在实验室里,盯着眼前的屏幕,思绪却早已飘远。代码和数据像一个个枯燥的符号在眼前闪烁,但无论他如何调整思路,都始终无法将它们编织成有意义的突破。论文的进展停滞不前,焦虑和无助感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让他几乎无法呼吸。
  这些天来,他一遍又一遍地推敲着实验结果,一次又一次地翻阅着相关文献,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点燃灵感的火花。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似乎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隐含着一条无形的界限,而他始终无法越过那道界限。
  他无力地把椅子往后推,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窗外,夜色渐深,实验室里其他几位同学已经陆陆续续离开,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奋斗。李晨感到一阵空虚,仿佛在这漫长的孤独中,他已忘记了初衷和热情。科研的路途虽然漫长,但它带给他的,却只是无尽的疲惫与压抑。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李晨转过头,看见张凯走了进来。
  “李晨,你还在写论文吗?我看你好像有些心不在焉。”张凯的声音充满了关切,目光中透着一丝担忧。
  李晨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啊,论文进展太慢了,我总觉得自己找不到真正的创新点。每次写下去,就觉得好像跟别人做的一样,缺乏新意。”
  张凯看了他一眼,沉默了片刻,随后坐到了李晨的旁边。他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静静地看着李晨,似乎在等他把心里的话说完。
  李晨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心里充满了无尽的疲惫。“我总是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创新,另一方面我又不知道该从哪里找突破点。每当我感觉快要找到灵感时,又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早有人做过,缺乏独特性。说到底,我就是在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始终不能跳出这个框架。”
  张凯听着,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知道李晨的困境,也明白这份焦虑的来源。作为李晨的朋友,他深知,李晨一向对自己的要求极高,面对科研中的每一个小小瓶颈,他都会感到极大的压力。然而,张凯并不认为李晨走到的这个阶段,是一无所获的死胡同。
  他想了想,缓缓开口:“我理解你的感受,论文的创新确实是个难点,但你别忘了,科研本来就是这样,不是每一次都能轻松找到突破。你能不能试着从一些小的方面去改进,哪怕是局部的数据分析,或者引入一些新的变量?可能这些小小的改动,反而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李晨愣了一下,张凯的话让他有些豁然开朗。他一直在焦虑于如何创造出一项巨大的创新,追求一个大的突破,却忽视了科研中的另一个关键——小的改进和积累。而正是这些小小的改变,才能逐渐促成大的飞跃。
  张凯的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李晨阴郁的心里。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在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总是想要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忽略了渐进的力量。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每一段细致的思考,都可能是创新的源泉。
  李晨看向张凯,眼中多了一份感激与豁达:“你说得对,或许我一直在追求一个大的创新点,反而忽略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小细节。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积累下来的。”
  张凯笑了笑,拍了拍李晨的肩膀,“没错啊,别太给自己压力。慢慢来,一步一步积累,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的进展远比想象中多。”他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而且,不是每个小的突破都会立即显现结果。有时候,创新只是从某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开始,最终它会汇成一条贯穿全篇的线。”
  李晨听着张凯的话,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此刻,他不再感到孤单。在张凯的鼓励下,他开始明白,科研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平凡的日常中,累积无数次细微的努力,才会在某一天突然明亮如星。
  他深吸了一口气,决定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许,我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数据,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一个宏大的突破点。我可以从局部的分析开始,寻找一些被忽视的小细节,然后慢慢拼凑出属于我的创新。”
  张凯看着李晨眼中渐渐闪现出的光芒,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才是我认识的李晨,保持对细节的敏感,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最终,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道光。”
  李晨的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虽然论文的瓶颈并不会一夜之间消失,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突破的方向。感谢张凯的提醒,他不再陷入单纯的焦虑,而是准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谢谢你,凯。我会记住的。”李晨微笑着说道。
  张凯笑了笑,拍了拍李晨的背,“加油,李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两人相视而笑,李晨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和希望。这一刻,他不再孤单。即使前路依旧充满挑战,至少,他已经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李晨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望着外面渐渐昏暗的天色。夜幕缓缓降临,校园的宁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自从那天与张凯的谈话后,他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曾经的焦虑与迷茫,渐渐被一种坚定的力量取代。张凯的话语如同一缕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乌云,让他重新看清了科研的真谛:创新并不总是一次惊天动地的突破,它往往源自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来自于对细节的坚持与对未知的探索。
  李晨坐回自己的桌前,深吸了一口气,手指轻轻敲打着键盘。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急于寻找一个宏大的突破点,也不再对自己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问题感到焦虑。相反,他决定从论文的细节入手,将精力集中在每一段数据的分析,每一项变量的调整,逐步寻找那些微小但有意义的改动。
  他重新整理了数据,将它们按不同的维度划分,尝试着引入一些新的变量,调整模型的参数,看看是否能从中发现新的趋势。这些天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里,每天的进展他都会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起初,这些小的变化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但李晨并不急躁。他知道,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重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耐心地寻找那些可能隐藏在繁杂数据中的线索。
  日复一日,李晨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虽然这些趋势还不够明显,甚至不够成熟,但它们却如同黎明前的曙光,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希望。他不再为找不到惊世之举而感到沮丧,相反,他学会了在细节中寻找突破,在不断的改进中积累力量。
  几周后,李晨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这个过程中,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对科研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把初稿小心翼翼地打印出来,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忐忑,决定将其交给高扬教授。
  高扬教授的办公室依然那么安静,桌上的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照亮了教授手中的论文。李晨坐在桌前,等待着导师的反馈。空气中的紧张感让他有些不安,然而,他的心中却充满了一种久违的平静。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已经从这篇论文中收获了太多,不仅是学术上的进步,更是对科研道路的一种重新认识。
  “嗯。”高扬教授翻阅完论文,微微点了点头,“有进步,特别是在数据分析部分,你增加了不少深度,这样很好。”教授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李晨却从中听出了肯定的语气。他顿时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紧张感稍微缓解了一些。
  高扬教授继续说道:“不过,结论部分还需要再完善一下。你要重点阐述你在这个领域的创新点。虽然你的数据分析更加深入了,但最终的结论仍然是决定论文价值的关键。”
  李晨默默点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导师的肯定,更因为他终于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那种被困在瓶颈中的压抑感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他知道,这篇论文虽然还不完美,但它凝聚了他无数的思考与努力,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与清晰。科研的道路并不平坦,往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很多时候,他也曾迷失在无尽的重复与思维的困境中。然而,今天他终于明白,科研的魅力就在于这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一次的困顿与突破,都是对自己信念的考验。
  李晨回到实验室的工位前,打开了电脑。教授的反馈清晰地指引了他接下来的方向,结论部分需要更深入地阐述创新点。他的思维不再混乱,而是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徘徊在瓶颈中的迷茫学生,而是一个在无数的细节中找到了方向的研究者。
  这一次,他不再感到无助或焦虑。他不再追求那些一蹴而就的灵感,而是专注于将每一个细节打磨得更加完美。李晨明白,突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奇迹,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在每一次微小进展中沉淀出来的力量。
  他打开论文的文档,开始着手修改结论部分。随着每一行字的敲定,李晨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坚定。科研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只要不断前行,总有一天,属于自己的光芒会在这条道路上闪耀。他深知,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最终会在这片未知的领域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微微一笑,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与动力。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