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响起,还没来得及收拾桌上的文具,就被监考老师叫停,下课铃已响,答题时间到,放下试卷和演草纸,马上离开教室,戴眼镜的老师已从前往后开始收卷,这是这些年经常可见的场面,每次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煎熬,同时也是对近段学习的一次检测,从上小学开始,无论是周考、月考、季度考还是中考或期末考,总让人感到莫名的恐惧,相比之下,中考更让人感到压力山大,除了排名之外,随之而来的便是家长会,为此,也曾无数次的失眠,无论成绩好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在家长的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总比自己优秀,每次家长会后,说的最多的不外乎“你看看你们班的谁谁谁,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再看看你,别说第一,连前十也没进去”。当你真正进了前十,家长也会追问,“平时也不知道好好努力,如果下功夫,至少应该在前五”,就这样,在家长的督促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总算进了前五,这次更惨,“如果你能少错一道大题,全班第一就是你,也不知操的啥心,这么简单的题也会做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加之天时地利人和,总算拿了个全班第一,原本唯一一次会受到嘉奖的机会也变成了“教育课”,“虽然你这次侥幸得了全班第一,但在全级,最多也不过前十,与其他的同学相比,差距还很大,千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多向你们一班的那几个同学学习,争取下次在全级进入前五”,这便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比较中不断进步,可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伴随着最后一门试卷的终结,中考算是告一段落,能否如愿进入自己向往的学校,就要看自己的运气,文生走出教室,没有勇气去探讨考试的答案,至与对错,已无法挽回,看着监考老师的背影,文生内心无法释怀,小升初的“逆袭”,让原本学习平平的他“一飞冲天”,但那只是一种“巧合”,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偶然”,这次中考,除了语数之外,英语几乎不敢想象。按照班里的通知,考完最后一门,应该去班里集合,打扫卫生安排放假,文生没有回到教室,他担心同学们对答案谈成绩,更担心班主任问这问那,文生只想静静的,找个人迹稀少的地方坐坐。
穿过几排教室,文生沿着操场,直接来到树林,六月的天,骄阳似火,虽然坐在树荫底下,仍旧不能让人静下心来,回想转学时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抉择,命运总在不断的淘汰中选择,生活永远不会同情弱者,或许因为大意,也或许因为平时的不努力,都将成为“落选”的诱因。只有当你面对考题束手无策的时候,方才有种“悔当初”的焦虑感,那种无助,那种对知识的渴望,甚至悔恨当时的懒惰和无知,但这一切似乎都已无济于事,面对每次“大考”后的排名,心里总会有种失落,经常性的开导自己,也曾试图让自己成为老师心中的“香饽饽”,活成家长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但现实却往往与人背道而驰。
一阵凉风吹过,文生顿时感觉到久违的凉爽,粘在后背的衬衣感到无名的“通透”,操场上几个同学似乎在向他招手,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土,文生便迎了上去,是“小波”,对,还有“冬明”等好几个玩伴,边走边说着“开班会没见你,猜你会在这里,我们几个过来看看,不会是在想考试的事吧!”“小波”继续说着:“没事,想开些,能考上就上,考不上也没啥事,大不了和我一起去放羊”,逗的大伙一阵哈哈大笑。你们快看,文生衬衫上的汗,都半天了,还湿着,不用说,一定是“烤焦了”,大伙又是一阵嘲笑。还是“冬明”睿智,“别取笑了,我们哥几个考得都不理想,就是过来和你商量商量下一步的打算,你主意多,思想灵活,主要是点子多,帮大家出出主意,如果真落选了,该怎么办,真不会和‘小波’一起去放羊吧!”几个人笑的前仰后合,“走,今天我请客,一人一大碗炒面,就去宝塔巷的老马家,吃饱肚子,咱们再谈,弄不好下午我就回老家了”,“小波”说着,语气有些失落,其他的几个伙伴也不好推辞,相互拉着,俨然一帮亲兄热弟。
出了校门,转过巷口,牛毛毡搭建的棚子下,一个留着满脸络腮胡子的大爷正在炒炉前不停地翻炒着,黑乎乎的门面房已坐满了食客,大热的天,风扇吹的蒜皮满地飞舞,排了半天,总算找到了一个方桌,还没来得及清理桌上的碗筷,“冬明”已经抢先坐了下来,“快先坐下,等会连坐位也没有。”“小波”担心插队,早早就交了五个大碗的钱,一张五元,其他的是些毛票。即便这样,“小波”还是站在厨房的窗口不停地催着。文生走过去,本想拿来窗台的“面汤壶”给大家添上,站在窗口,文生被厨房的场景惊呆了,除了下面的一男一女,大大的案板周围几个大不过十二三的碎娃正在扭动着身体,一根接一根的搓着面条,其手法的娴熟程度,不难想象,绝非新手,难道他们没上初中就已开始打工,提过壶,文生一手添着面汤,心里却一直在思考着,这或许就是“落选”后的归宿。
吃过饭,伙伴们一起来到“小波”的宿舍,不大的空间,横竖摆放了五个架子床,关上门,大家开始讨论落选后打算,几个人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不外乎外出打工,或者是回家种地,或者外出学个手艺,要么是找关系复读,明年再考,几乎没有一个谈到被高中录取后的打算。文生只是静静的听着,没有发表观点,相比这些玩伴,他不知所措,按照逐项淘汰的法则,文生一项项的筛选着,种地肯定不行,首先是无地可种;学手艺,就他知道的这些行业,他没有一个喜欢的职业;至于复读,那根本不可能,就他自己愿意,家里也不会同意。就这样,文生反复的思考着,纠结着,直到“小波”的父亲来接小波,文生还是没有结果。文生想到了前几年赶集的经历,想到了贩牛的经历,甚至是卖西瓜的经历,这或许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出路”。
晚上,文生独自溜出家门,坐在路灯下,他需要给自己规划一下人生,与其等成绩公布,不如趁早确定方向,至少会被认为具有“自知之明”。但回过头细想,从小学到初中的这八年时间,不要说是受过的罪,挨过的打,就转学也转了好几次,每次考前的预习,等成绩的那种煎熬,作为插班生的那份被歧视,母亲为了借报名费,东家下话,西家求人,父亲也算是看够了老师们的“眉高眼低”。难道,所有的这些,就是为了“成就”今天的自己。
回到家,文生没有给自己休息的理由,从床下搬出原本打算处理的书,一本本的整理着,在众多的计划当中,他选择了唯一不在计划之列的计划,无论结果如何,无论求学之路如何艰难,文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往前走,迎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