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两天后统考结束的时候,肖国华也拿着简单的行李,也就是几件换洗衣裳来到了集合地点。
和命题组所有成员住了一晚上之后,全部拉到了机场,除了换洗衣裳和一些生活用品外,书籍是不允许带的,手机也被没收进行统一保管。
飞机升降起落,一行人来到了一个类似于度假村的小地方。整个村落都被包下封锁了起来,不知道哪个省会,哪个城市。
比起城市生活,这里的住宿条件一般。首先每个命题人都说得和命题组签订保密协议,内容包括:5年内不能写有关高考内容的书,不能开有关高考的讲座,也不能对外透露自己担任过高考命题人的身份,等等。
命题组的成员通常由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共同组成,大学老师占主导。肖国华所在的语文组连1名学科秘书一共8个人,7个人是主要命题人,配1名学科秘书。
肖国华担任和另外一名李姓的大学教授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人员定下来后,每个人会有相对的分工,比如负责出阅读题的,出作文题的。出题过程非常艰难,试题必须原创,经过这么多年高考包括各种模拟,几乎所有的素材都考过了,每出一道题,学科秘书都会去搜,看有没有在以往高考包括各种模拟考试中用过。
枯燥乏味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推进着。当然偶尔也会有休闲活动,肖国华作为命题人里面资历最老,荣誉最多的存在,偶尔会和大家开个讲座相互之间交流探讨下教学经验。
命题生活终究还是紧张而枯燥。没有手机,不能上网,房间里只有电视机。
三餐都是集体自助餐,打扫房间也有服务员帮忙。命题期间就连这些服务员也不允许出去,厨房工作人员买菜也都得有武警陪着,保密工作十分严密。
各学科的命题老师虽然都在一幢楼内,但彼此之间不能交流,吃饭的时候也被安排在不同的桌子。如果需要用到网络,通常是由学科秘书去网上查。
肖国华每个礼拜会给家里打一到两次电话,报个平安。打电话要求必须普通话,而且电话内容必须被监听。
大学教授命题是考虑到的是大学期间的人才选拔,中学老师虽然接地气,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但却常常忘记了高校选拔的需求。
肖国华作为大学、高中都经验丰富的骨灰级特级教师,所以语文命题组有争执的存在,但是终究还算平稳过渡。
组员们首先要做出一份试卷,即A卷,然后还得做出一份备用试卷,即B卷。
而最终也是最大的争议却是是由肖国华提出的。
第一点,作文文体不限,字数要求八百字,诗歌类作品字数不限,但同样明确表明不联系,不建议同学选用诗歌文体。
这个建议给命题组提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站在选拔优秀人才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建议。但良莠不齐的诗歌作品对阅卷难度带来的影响却不得不令人考虑。
不过肖国华写出了两首诗。
语文组所有人看着这两首现代诗面面相觑,诗是好诗,但是肖老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现在先跟各位买个关子,大家都试着分析一下这首现代诗。
顺便猜一下作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诀绝》
天地竟然老朽得这么不堪!
我怕世界就要吐出他最后
一口气息。无怪老天要破旧,
唉,白云收尽了向来的灿烂,
太阳暗得像死尸的白眼一般,
肥圆的山岭变幻得像一列焦瘤,
没有了林木和林中啼缘的猿猴,
也不再有山泉对着好鸟清谈。
大风抱着几根石骨在摩挲,
海潮披散了满头满背的白发,
悄悄退到沙滩下独自叹息
去了:就此结束了她千古的喧哗,
就此也开始天地和万有的永劫。
为的都是她向我道了一声诀绝!
十分钟过后,语文组的成员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决绝作者李华都猜对了。
《诀绝》也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十四行诗,严格按照英体十四行的格律构制。每行五个音组,从而形成鲜明的节奏。前八行分为两节,每节第一、四行与第二、三行押韵,为新诗格律,也为新诗克服无结构的散乱无章的自由状态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这是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答案。
李华老师对十四行体的结构有很深的理解在最后二行处,突然转折,同时又在急转处作结,这样,“道出一声诀绝”所造成的震撼,就被渲染了出来。
而在此之前的十二行诗,都在为这最后两行作铺垫,作一种情感上的“蓄势”。铺垫得如此充分,作结也就很有力度。而这首诗起句的突兀峥嵘,也深得十四行诗的精髓。这样,《诀绝》就非常成功到展示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这就是李华老师所要提倡的诗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克服情感在诗歌中的泛滥,使得是诗人的情感在一定的艺术规范中找到了形式。
十四行的起承转合相类似,因此,《诀绝》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中国律诗的很好的继承与张扬。这是李姓的大学教授给出的答案。
李华的诗以有力的气势和恢宏的境界著称。《诀绝》中的意象,大抵是天地、世界、白云、太阳、山岭、树林、大风、海潮,而“千古的喧哗”,“天地和万有的永劫”也点染了诗的气势。这是大多数特级教师的答案。
我发现了一个疑问,一个气度恢宏的诗人,怎么会因为“她”道了一声“诀绝”就如此颓丧?怎么会如此沉溺于“儿女情事”?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这首诗是“情诗”,这里的“她”,也可理解为伟大、崇高、理想等等人类亘古的追求。
一旦失去了这样的追求,岂不是要觉得天地黯然失色了吗?这样来理解这首诗,也许就深刻一些了。
但是,如果一定要理解为“情诗”,也不妨可以说,这首抒情诗颇有嘲讽的调子。
因此,《诀绝》是否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正是想嘲讽那些沉溺于爱情悲剧而不能自拔的青年:何必如此呢?一次感情危机何不万劫不复呢?
须知不论你感情危机如何,天地照样年轻,太阳依旧灿烂,感情的危机总是会过去的!这是一个年轻的女性特级教师给出的答案。
肖国华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过看到死水的赏析答案后,却皱起了眉头。
大学副教授李赫宰给出的答案最长: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
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绝境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也可看出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
它藏污纳垢,罪恶累累;它苟延残喘,气息奄奄。后者“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决不是作者心灰意冷,袖手旁观,而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
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败亡。
偏激尖刻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咬牙彻齿之恨。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
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
再看看其他答案,有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
但是依然有人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
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依然是那位胖胖的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女性特级教师,说出了一个较为可观的答案。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肖国华笑了,然后揭开谜底。知道真相的一众教师集体哗然,然后关于高考命题,再无疑问。
然后肖国华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点要求,将高考十分分值的散文鉴赏改为,两首现代诗二选一的鉴赏做答。
作为考试组自然不愿冒这个风险,甚至有些人觉得肖老头有点假公济私的成分。
老头回答的很敞亮,如果你们谁的学生,或者你们本人,谁能写出这样的诗歌来,我作协副主席的两个推送指标直接给他。
两个礼拜,就是在这样的反复讨论推敲中,做出了试卷。
试卷命制好以后,考试组专门邀请老师来做题,测试试卷的难易程度、严密性以及答案的准确性。
考试组格外挑剔,提出各种漏洞,提出一些细节不够严密的地方,然后命题小组就会反复调整。知道试卷没有一点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