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9号上午,在机场集合后,射雕剧组搭乘国泰航空的飞机,前往辽阔的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朱茵坐在张如晦旁边,望向窗外,俯视着地面上的一只只小蚂蚁,偶尔抬头,看着触手可及的白云,兴奋的讲个不停。
经过了近四个小时的飞行,一行人才抵达了目标机场。紧接着,两辆大巴车直接把他们送到了这次拍摄的目的地。
出门在外,总比不过在家里时那般轻松惬意。
因为时间紧迫,翁延艺顾不上大家舟车劳顿的身体,休息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就让大家伙从各自的房间出来,开始了今天的拍摄。
这次北上草原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下大漠草原的壮阔美景,其中含人物的镜头其实不多,很多小场面的戏份早就在香港找到合适的场景给解决了。
所以,受累的主要是导演和摄影师,他们需要找到符合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草原风情以及壮阔美景,加以记录,这就很考验他们专业的功底但最重要的是需要足够的耐心。
这次的任务反倒对演员来说十分友好,镜头不多,大部分还是远景,也不需要对细致。
而且剧组提前招募了当地影视基地大量的龙套和群演,所以战争群戏方面也就稍微耗点时间在演员站位和服装布局上。涉及的戏份在一众专业的演员面前,真心不够看
值得一提的,射雕的人物服装道具相当考究。不仅据实按照宋朝的风土人情加以改良,设计出近十套常用的服装,连战袍铠甲都设计的像模像样,样式十足,让人一看就感叹燃烧的经费。
当然,这些战甲都是银枪蜡头,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但里面却是一些填充物。这样,主要是节省经费,一套真正的宋制步人甲,制作出来花费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还有就是,就算是不差钱,今时的演员也穿不起那么重的宋步人甲。
由于宋朝北方产马地区的丧失,导致中央朝廷极度缺乏战马,军队只能不断加厚士兵的铠甲用于对抗拥有大量骑兵的北方敌国,而步人甲就为宋朝重步兵的主要装备。
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为基础发展而来,是一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这种制式战甲多数是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甲片总重量为29公斤,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
为此,官家(宋时皇帝别称)亲自下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到35公斤;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到33公斤;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到27公斤。
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防护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宋时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手持长柄武器组成严密的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抵抗骑兵的冲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机动性。在胜利时无法有效追击敌人,失败时无法及时撤退,从宋金的几场战斗就可以看出。
虽然宋代从民国开始给后人的印象是文强武弱,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拥有同时代最大数量防护优秀的重装步兵,他们装备着防御优良的甲胄,南征北战。
......
大多数人很快就完成了拍摄任务,回住所休息去了。但作为主角的张如晦以及朱茵,还没那么快就能结束。他们跟着团队,一直奋战到凌晨近1点,才拖着满身疲惫的躯壳回到了剧组所分配的民居。
为了方便拍摄,剧组这次没找旅店宾馆,而是选择就近住在拍摄点周边的牧民家里。当然,房子的条件也不是大家所想的旧式蒙古包。现在人们逐渐富裕,牧民家都是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小洋楼。富丽堂皇,别有洞天。
张如晦朱茵和导演翁延艺住在同一户里,因为夜已深了,主人家见几人回来,也没有怎么大操大办。随便下了碗面,填填肚子就好。不过他们说,明天晚上再补上一顿席面,不能失了蒙古人的礼数。
作为客人,张如晦等人当然是回应说道客气了,不用了云云,但也讴不过主人翁的热情好客。没办法,只要一再感谢着。
第二天的任务并不重,把当天规划的群戏以最快的拍完,演员们就收工自由活动了。接下来,剩下的是摄影组的对远景的捕捉描写。白云,落日,水草,牛羊,都是他们的拍摄目标。
张如晦带着朱茵先行一步回到阿古达木的家,准备休息一会,作为导演的翁延艺,当然得留到最后。
阿古达木是他们所住的牧民家男主人的名字,在蒙古语中是广阔的意思。回到家中,他们正在杀羊放血,准备着晚上的酒席。张如晦看到了,也没有无动于衷,让受不了血腥味的朱茵回房间看会电视,自己则亲自下场帮忙。
“阿古达木,让我也来帮帮忙吧。”张如晦笑着说
阿古达木的普通话带着些许口语,但不严重,流利地说道:“不用,怪脏的,你还是进房间吧。”
“没事,人多好办事嘛。再说了,让我白吃白喝,我也过意不去啊。”
“那你就去帮帮娜仁托娅做菜吧,杀羊有我和乌恩就够了。”
娜仁托娅是他的媳妇,名字代表着阳光;乌恩是他家的大儿子,名字则是真实,忠诚的意思。
走进厨房,娜仁托娅带着女儿阿茹娜(纯洁)正在处理食材。一个在摘菜,一个在切着嫩牛肉。看到张如晦走进来,她们也笑着打起了招呼。
“你进来干什么,张先生,厨房不干净。”
“娜仁托娅,我是来帮忙的。有什么我可以做的,尽管开口就是,也让我出点力。”
“不用,厨房是女人的地盘,你们还是去看电视等着开饭吧。”
倒是女儿阿茹娜大大方方的说道:“张如晦,你帮忙把菜摘了,顺便洗了,我去把碗过下水。”
“好勒。”张如晦接过阿茹娜提过来的新鲜蔬菜,干劲十足的忙了起来。
娜仁托娅看着女儿使唤起客人,不由得笑了起来,摇了摇头,继续完成手中的活计。
张如晦未免尴尬,也和阿茹娜聊了起来。早上见面只是相互认识了姓名,对这一家子具体的情况,他是一点都不了解。一番交流后,情报也收集的差不多。
阿古达木家一共有五口人,除了在家的四个,还有一个小儿子去叔叔家做客去了,年前才会回来。老大乌恩,在附近的小镇做技工,收入还行。
而女儿阿茹娜在家排名老二,今年19岁。跟朱茵一样,她也是苦逼的高三党一枚。因为从小看到各种演员艺人来这边拍戏,她对成为明星的很是向往,志愿也是京城的戏剧学院,北电。
“阿茵应该跟她聊得来。”张如晦默默的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