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宇宙是人类的另一面
前言
点亮宇宙
诗曰:
云过无声花显名,沧海桑田易枯荣;天马纵缰任游走,摆座龙门好修行。
宇宙作证,人类历史纪年倏忽刷新到公元21.17版本。抬眼望去,早已是繁茂葱茏,神形层叠;自然文化,交互辉映。好一派苍翠欲滴,华贵雍容。
中国人民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一派歌舞升平里,人类渐渐也疲惫于已有的审美,开始寻找未知的乐趣:
▲宇宙有始有终吗?
▲宇宙间到底有没有鬼神?
▲宇宙中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人类是老天爷创造的吗?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
▲人类真的可以回复到过去和快进到未来吗?
▲人类可以长生不老吗?
▲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能够屏蔽战争,永享和平吗?
红公鸡,绿尾巴,一头钻到地底下。这是传统中国人民灯谜的一个谜面,谜底是胡萝卜。诸如此类甚多,久为华夏文玩,颇显血脉文化之蕴婉。
相较之下,另一路径的神秘莫测就显得有些冰冷与惊悚,比如:
▲玛雅文化之谜。
▲百慕大三角区之谜。
▲尼斯水怪之谜。
▲恐龙灭绝之谜。
▲金字塔之谜。
▲巨石阵之谜。
▲UFO之谜。
▲史前核反应堆之谜。
▲史前宇航员壁画之谜。
▲史前全球地理图之谜。
这些倒也很能体现出机械文化的逻辑。
而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分别催生了整体内医和肢解外医的差别。或者,这本来就是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
不过,亲情的宽容性到底谦让了数理的抽象性偏好。忽然有一天,有人发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便演绎成了所谓的终极问题。
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下来一只,还有几只?如果我们并不愿意陷入脑筋急转弯儿的纠缠与心碎,便只好坚定求人不如求己的道行,相信出题的老师本来就是有答案的。所以,宇宙应该为自己的杰出而鼓掌——她拥有一切,包括她自己;人类也应该为自己的机智而点赞——他们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一切。
以宇宙之浩瀚,充满了奇妙和不测。所以,当这扇大门展开以后,我们既然不是误撞进来的,而是自愿闯进来的,我们就需要事先赶紧的设定一些坐标为参照,以备今后万一迷路时,好给自己壮壮胆。
第一个坐标,我们以本文的方式讨论问题,并无搂草打兔子的拼手气、撞大运之意;只是走动中随手捡拾落叶和花瓣,闲来做成的标本。我们不是思想者,我们只是给脑袋散散步。
第二个坐标,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自觉地站在人类的立场上,面对宇宙的汪洋纵情歌唱;这是对万里晴空的向往,以及对白云点缀的赞赏。如果风霜雨雪并不能避免,也只好坦然接纳,炫耀一下上善若水的大度。
当然,说话总是随便的,而作文往往需要严谨。所以,“人”之称谓,便有了集合和个体之分。从集合的概念来说,我们应该叫做人类;从个体概念来说,便有了张三、李四、王五、马六等等。
应该说,人类是伟大和幸福的,走着走着就要窜出太阳系了,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而张三、李四、王五、马六却各有各的难处,过着过着就遇上了奢华与贫穷,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
忽然想起,那个窜出或者还没有窜出太阳系的家伙上,据说携带了诸多人类的印记。比如自我坐标啦,比如中国音乐啦等等。不过,可能有些东西除了专业大咖,地球人也未必知道是些什么玩意儿。因为世人皆知,中国人民上古传授而来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等压缩文本,由于至今没有打开的办法,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和应用,只好沦为算命的工具,勉强混口饭吃。
第三个坐标,眼界的宽度就是宇宙的边际,这个包括了我们在内的、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或者还没有想象到的全部视野。当然,如果宇宙真有边际或者全部的话。
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请诸位暂且收敛一下不屑的哂笑,来体验一下逍遥的曼妙。因为,人类或者只是一只风筝,引线还必须拜托宇宙把握在手掌心中。所以,现下的时空观,就是我们的语言环境。明确了这一点,有好多话就好说了,或者,大家也能够听的基本明白。
中国人民说:事不过三,足矣。中国人民还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都是天生的,所以它能够给出度量的尺寸。否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这就是我们关于立足点选择的要义。
尽管心比天高,其实并非野马无缰。比如减肥的阁下,面对美食,是否总得纠结在吃与不吃的神圣选择之中?但是无论结果如何,阁下都会既是胜利者,也是失败者。因为鱼肉熊掌,不可兼得也。这就是我们讨论中所感到的难处。辗转到此,似乎就快要渐入佳境了。
好像,这是一个思想和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各种猜测由来已久,各种答案莫衷一是;如果真要把主流汇总在所谓官方或科学身上,几乎也未见他们舍身一辩,自然只好将信将疑了。
按照我们的被告知,传统东方的世界观或是唯心主义的;我们现在遵循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而洋方的世界观是二者兼有的。其实,所谓二者兼有,说的是根据不同需要,随时更换一个包装。这样一来,我们不知道能否认为,当下这群人类中,或者相信什么的都有。
既然大家各自世界观不同,又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而且还都茁壮成长,沾沾自喜,似乎这个世界观并没有对我们形成非此即彼的刚性约束;所以,目前的时代,虽然是繁盛的,但也是复杂的,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也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有了想说话的欲望的时候,突然又觉得不知从何说起,似乎也说不清楚。于是,混沌之中,反而更加有了勇气。因为,能说清楚的,已经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似乎也无需致噱;都稀里糊涂的,反正众说纷纭,不多你我一个,且容咱们一起漫无边际,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也许就是某些科学人士们引申出来的多维空间纠缠几何吧。
毫无违和的沟通交流是自然轻松的,我们喜欢这种语言方式。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已经走了好远,这是真正散步的意境。所以,找点事干,不负此行;身为人类,当说人话;宇宙我本,言不及他。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
在目前我们的世界里,人类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充分的。至少我们自己这样认为。你看,我们自称人类,谁也不敢和我们争辩。任它不能活动着的,或者活动着的;无论是伟岸挺拔,还是憨态可掬,我们尽可随便安它们个坡、沟、顶、巅或者猪、马、牛、羊等代码;实在腻歪了,还可以有着多种发音,不行再改改,唯我独尊,独霸武林。
所有这一切,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是这一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过去两个王只能当对儿使,现在是最大的炸,数以N吨级的TNT当量,不服塞你被窝儿里一个,点着试试?信不信呲你一脸黑乎乎的?
当然,我们还是尽情欣赏孔雀开屏的灿烂,而忘却它如影随形的不雅。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悲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或者,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们不仅存在,而且还能够意识到这种存在,并因此把我和我们、我们和他们区别开来;尽管不免“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的凄凉,但也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悲壮。或正因为如此,才是宇宙区别为物质和意识两面性的分界线,从此诞生了盘古开天,诞生了大爆炸;诞生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诞生了无穷无尽的发现和想象。
如果说无知是黑暗,意识是光明,那么,宇宙就是一盏灯,人类就是点灯者。人类点亮了宇宙,人类是宇宙的光明使者。所以,大家或者应该想一想,中国语言的“物质”和“无知”为什么读音相同?一定不是巧合。
这种“打破砂锅纹到底”的穷究,人类自定义为文化。后来,人类为了好玩儿,逐渐把文化玩儿成了万花筒。本来克己复礼即可周游列国,现在却要“小车不倒只管推”;看来今后只有拜托电脑了,让芯片解决无限问题。
尽管如此,“家有百口,主事一人”,“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所以,当人类谦卑的把自己与老天爷们分开以后,创造性的提出了哲学的范畴,于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就诞生了。
而世界观则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这里的世界,当然是宇宙。据说,这是所有学问的概括;当各种知识膨胀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就只好装进哲学这个筐了。所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其他问题往往就会进入八卦阵的迷宫,而进去容易出来难。
当然,人贵有自知之明,认清自己,认清朋友,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哲学从这一点出发,首先发明了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树立了镜像效应。但是后来,在把物质和意识统一起来,还是分割开来,还是统分各表上,绕进了长期的嘴仗,催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门派;各占山头,广揽信众,口诛笔伐,势不两立,倒是为苦命的人类挣足了就业机会;饭碗虽破,聊胜于无。这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之争。其实,一“唯”障目,不见宇宙;所以,一知半解要不得,本位主义的小集团利益要不得。
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出来,宇宙应该不会低调到锦衣夜行,孤独的去,正如孤独的来,不带走一片存在。所以,人类的标签上写满了“内穿新马褂一件”。这种文庙掉书的咿呀蒙学,倒是满满的传宗接代的孝心,不枉宇宙怀揣的育儿袋。那么我们想说的是,宇宙如果只是存在,而不被讨论,那么它的黑暗与光明是无关紧要的。然而,人类的觉悟,成就了宇宙的反映,于是,有了物质和意识的对应概念。也可以说,有了宇宙和人类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和宇宙互相发现自己之前,可以暂时定义为黑暗;那么,当宇宙和人类发现了对方的时候,一定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了。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人类点亮了宇宙。尽管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尽管宇宙兀自铺排着这一切,但我们还是要有一些语言上的区别。否则,你是我,我还是你,一塌糊涂,还说个什么劲儿?
我们觉得,讨论这样的话题,还是尽早表明宇宙和人类之关系的态度为好,后边将会再三再四的反复提及这些概念,万一哪一会儿说跑了,到这儿还能找一找。我们的意见是同一性的关系。人类既是宇宙的本身,宇宙的一部分,也是宇宙存在的条件和证据。二者是不可分的。正如一张纸的AB面,是不能割裂的,它们是存在的统一体。只不过,由于物质的多样性,使得这种关系的存在方式,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不可思议,所以不能以固化的认知方式来对待新的未知领域。对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说,宇宙和人类构成同一事物的统一体,简直太传奇了,然而这是事实,否则,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
三足鼎立的意境是耐人寻味的,所以学术似乎也有三类,第一类是经文学术,用以养家糊口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第二类是诗文学术,用以立腕儿扬名的。所谓“自古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第三类是碑文学术。用以传世立传的。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自忖:我们的讨论若能与张打油老先生的历久之作《咏峰》同框,当荣幸之至。其云:山上生个拔地橛,攮进云霄大半截;如果不是拽的牢,窟窿掉下老天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