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再充满戏剧化的生活也总是会有一段波澜不惊的时期。溪君十五岁之前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他至死都怀念着。
因为台溪远离东汉政权的政治中心——洛阳,一直属于偏远落后的古村落。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在外做官的贾熙的父亲衣锦还乡(当地唯一的仕人),回到故乡开始为家乡置办私塾、兴建水利、修建民宅、修订乡规。于是,渐渐的,原本贫穷落后的台溪显示出了一片欣欣向荣之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沿着贾父的轨迹去外面闯荡,或从军,或入仕。当地的老人们一直告诫外出的游子,要把贾父当作榜样,就算毫无做为,家乡邻里也不会责怪,但是,富贵后千万不要忘根,不要忘记自己是从台溪走出去的。
因为贾父的努力,台溪的民风一直很淳朴。在那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年代,老百姓得以正常生活,老者有所依,少者有所养,农耕劳众皆有所获。这个地方像极了后世文人陶潜《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
溪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安然度过童年时期的。十几年来,他的生活一直重复着:平日在学堂学习儒家经典,放学后与好友贾熙、刘同在田间水间嬉戏奔跑,农忙时便帮助父母收割。
不得不提一下,他在学堂的生活,因为那段经历对他此生受益。
学堂是贾父出于提高乡民文化水平所置办的,因为当地多是贫苦人家,贾父尽量少收费,甚至对好学者免费。学堂的夫子赵迁意气风发、年轻英俊、深明儒家大义,是贾父在洛阳结识的,随后成为贾父的妹夫,因难以忍受朝堂的昏暗腐败跟随贾父来到了台溪,怀着“穷则独善其身”的念头,希望凭自己所学所见教导并扶持当地孩童的成长。
赵迁心中一直有个拯救乱世的大报复,可惜自己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常常在黑夜中独自漫步,哭泣、惆怅、嗟叹、赋诗。但是在孩子面前,他一直是一个保持纯真微笑,乐呵呵的大男孩,他常常给孩子们讲他年轻时在洛阳游学当官的经历,偶尔还腼腆地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爱情故事。
时光有时候就像一阵风,永远是缓缓地,过着。直到那一天,来了一阵龙卷风。
安静的学堂外传来一阵人声、脚步声、刀鞘碰撞声。课堂一下充满了沸腾的整齐,贪玩的孩童多凑在窗前,全神贯注地看热闹,好像有一场好戏将要上演。
台上的赵迁气急败坏,狠狠地甩下《论语》,怒吼道:“回来,都给我回来。”
唯一没有离座的贾熙正襟危坐着,放下手中的书卷,弱弱回了一句:“夫子,不可如此对待《论语》。”原来,这傻小子比赵迁更加具备书生呆板腐化特质。
顽童们回头嘲笑赵迁。赵迁哑口无言,羞愧地立在那里。
“你们几个,去这里。”窗外发出一声咆哮。
几个身材魁梧、身披甲胄的士兵进入了学堂。顽童们连忙回到自己的座位,回头间,溪君与一孩童碰了个正着,那滑稽的场面与原本紧张的气氛形成了特别的喜剧效果,全班哄堂大笑,赵迁也跟着笑了起来。唯有贾熙仍旧泰然安坐。
“笑什么,别笑了。”士兵甲叫喊着,拿出通缉的榜单,“这是朝廷的二等通缉犯,孙坚,有传闻说他最近流窜在你们这一带,有什么消息要及时告知我们。劣童们,留点心,小心被恶犯掏去了心肝,剥去了皮囊。回去要告知你们的父母,孙坚逃到这里了。”
听到“孙坚”这两个字,赵迁心里一震,心里疑问丛生:“文台,他发生了什么?如今为何成了钦犯?洛阳这些年又经历了怎样的翻天覆地?”
赵迁下意识扭头看向窗外,发现贾父与士兵统领发生了争执,诶,那统领好生面熟。
那个人,不是当年在贾父的资助下第一批走出台溪的年轻人的其中的一个吗?
好像原本那些颠而不破的东西要重整、破碎、绝望、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