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数十年来,民间百姓们的口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旒有三塘,蓟七香;汕保太平,彔求昌。”
它所指的,正是五海二十七国中,首屈一指的四座城邦——旒国三塘城、蓟国七香镇、汕国太平城,以及彔国昌城。
四座城池中,唯有蓟国以镇闻名。
倒不是说这座城镇规模小人数少,恰恰相反,七香镇钟灵毓秀,鸾翔凤集,是四座城池中的翘楚。
它之所以以镇划区,其中是有一个缘故的。
据县志记载,七香镇最初,只是一片依山傍水地形开阔的平原,周围数十里内杳无人烟。虽然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是交通出行的不便带来诸多问题,阻碍了人们想要涉足的念头。
直到有一天,一位姓姚的香料小贩,带着亲眷老小路过此处。
他见到这里青山连绵,清河漪涟,心中顿生喜爱。原本只是倒卖香粉药饵的货郎,动了种植香草鲜花白手起家的想法。
于是,从那时起,这片无人问津的青山秀水,开始一点一点热闹起来。
先是姚家的一个小窝棚,到后来是三四家簇拥,十几家连成一片,接着几十家,上百家……
香草田也从最初的十垄,扩展到一亩、几十亩、成百亩、上千亩……
每到盛夏时节,仙草茵茵,方圆数十里都能闻到各种各样的花草芳香。
七香一名,由此得来。
而作为七香镇最初的创建者,姚家。有了殷实的家底之后,姚家人不满足子孙后代都以种植香草为生,于是遍请文人学士,教族中子女诗书文礼,通经悟道。
姚家前前后后出了无数举人、进士,更有“金殿试三元,皆是姚家人”这个让人称颂一时的佳话。姚家子弟频频出入朝堂,整个家族由走街串巷的香料贩逐步成为了钟鸣鼎食、礼仪簪缨的侯门世家。
蓟国的皇帝听闻这个家族的故事后,赞赏不已,遂提笔写下“孤棚成镇落,七香满庭芳”的诗句。从那时起,七香镇便以镇自称,无论后来城建如何发展,依旧沿用此称呼。
七香镇一步一步走向鼎盛,姚家在整座城镇中的地位,在朝中的势力,也一步一步走向显赫。
可老话儿说得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世间万物似乎都应了物极必反的规律。
在朝中势力如日中天的姚家,子嗣上却是越来越稀薄凋零。
到今日这一辈,只有长房夫人夏氏,生有一子。
夏氏生产前,曾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金眼大鹏鸟从九霄云天飞降人间,落在自己床头,低头一张嘴,从口中吐出一颗荧荧泛着月光的宝珠。
因此,夏氏与老爷商议,为儿子取名单字玥,意为上天赐予的神珠。
这位公子一降生,便承载了阖族的殷切希望,就连皇帝都对他多有照拂。
好在,小公子也不负众人所望,不仅模样长得粉雕玉琢般精致可爱,人更是聪明伶俐、机智敏慧,三岁时便可通读诗书文章,五岁即可解析文段且论断有理有据,实为神童。
可惜的是,他同样没能逃过上天对姚家人的“嫉妒”。
小公子从生下来就带有弱疾,体质羸弱,平日里更是汤剂药丸不断。
有一年国寺的圆能法师到姚家诵经祈福,见到小公子肤色若雪的脸庞后,惊为天人。但随后,法师叹息着对姚家人说,如此聪敏通透的孩子,恐怕不是有寿之人,除非让他遁入空门斩断尘缘,离开红尘俗世方可。
奈何这是姚家唯一的香火,是整个姚氏一族的希望,更是姚老爷和姚夫人的心头肉,如何舍得?
法师只得退而求其次,想出一个折中缓解的办法——富儿穷养。
打那时起,姚家就为公子单僻出宅院,只拨了几个丫头小厮服侍,每日清茶素斋,粗巾道袍,过得宛如山中修行的道童。
法师还特意嘱咐姚老爷和夫人,公子年节不祭、寿辰不贺,诸如此般的众多禁忌。
饶是如此,法师还是提醒姚家人,公子成年后命中必有一场大劫,此劫命数难定,至于结果如何,全看个人的造化了。
多年过去了,依照法师的安排,公子倒也平安的长到九岁。
九岁这年,按照族中的规矩,男子需挪到外院居住,且必须到族中学堂上学或在府中聘请西席授业传课。
因为公子自小就别院独居,院落和外院只一墙之隔,所以便不作迁居之想。唯有功课一事,最让老爷夫人头疼。
作为姚家的长子长孙,日后是要继承家业和仕途的,他日朝堂之上扶保帝业,胸无点墨可不行。所以老爷希望郑重的聘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细细传授经学礼乐。
然而姚夫人却时刻谨记圆能法师的话,认为儿子过于聪慧未必是好事,所以她坚决要让儿子同族中其他孩子一起,接受学堂的启蒙教育,老老实实当一个普通人。
父母争执不下,身为人子,忤逆任何一方都是不孝。最终,公子提出在学堂进学三年,三年后,另请西席府中授课。老爷夫人这才两下妥协,皆大欢喜。
转眼间,公子入学已过半载。
这日,正是处暑。
头天夜里下过一场暴雨,清晨的空气夹杂着泥土的腥气,格外沁人心脾。
姚府门前,几个小厮坐在门口的春凳上嬉笑打趣。台阶下,两个轿夫抬着一顶素轿三步两步停在门前,落下轿,轿夫们就凑到小厮跟前和趣打闹。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见府门里头匆匆跑出一个小子,边跑边压声喊着,“出来了,出来了!”
门口的小厮和轿夫们立刻收起打闹站起身,他们神色虽未紧张,但是个个屏息凝神。
片刻功夫,从大门内走出一群人。
呼啦啦一帮丫鬟、仆人,有捧书的,有捧笔墨的,有提食盒的,有拿衣物的……
一群人却各个鸦雀无声,脸上也不带半点表情。
众人中簇拥的,是一道月牙白的身影。
身影不算高,十岁左右男孩子的模样,却十分纤弱,步伐不急不缓但脚力虚浮,看起来羸弱不堪。
走出大门,方能看清男孩的模样。
清眉凤目,挺秀鼻梁,唇色有如樱花浅瓣,肤色宛如霁日雪光,风神秀逸,清神朗朗,有吟风咏月之态,亦有卧雪眠云之姿。
男孩左眼下方一指宽的位置,还有一颗细小点漆一般的小痣,仿若雪色红樱、夜空星子,更添让人窒息的阴柔妩媚。
难怪圆能法师惊为天人,这等姿色,莫说男子,便是女子也是倾国倾城。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面孔,却僵冷的仿佛雪山冰岩。
男孩旁若无人的缓缓而行,好像周围拥簇的人群都不存在一般。
见到男孩走出大门,早早收声立在门外的小厮和轿夫们都恭恭敬敬的作揖,“公子。”
男孩微微点一点头,动作几不可闻,可是小厮和轿夫立刻行动起来。
几个人接过丫鬟手里的书本笔墨、吃食衣物,几个人走下台阶小心看护,轿夫立在轿旁,还有一个人早早打起了轿帘……
过路的行人、出摊的小贩看着这幅场景,早已见怪不怪了。
莫说七香镇,整个蓟国都知道,这位姚公子才貌绝人,体格孱弱,姚氏一族将其奉如珍宝,惜如精瓷。
“……”
坐上轿子,轿夫四平八稳的穿行在姚府街巷,随行的小厮仆人跟在轿子两侧,只听得到步伐匆匆,半点谈笑声也无。
姚玥轻轻吸了一口气,闻到轿子里一股淡淡的熏香味,然后又轻轻呼出。
早起的时候,他看到庭院里那棵梧桐树树根底下长出了一丛不知名的草。嫩绿的草叶,从中抽出一根纤细碧绿的茎,上头还挂着露珠。草茎顶端鼓起一个小小的花苞,翠绿的花萼包裹着一抹淡淡的紫色,是一朵紫色的花。
应该会很好看……
姚玥心里默默的想,期待和喜悦一点一点浮上心头,让他的唇边扬起一丝丝弧度,几不可查的笑意。
到了学堂。
众人服侍着姚玥下轿,自有仆人先去收拾桌案,摆好书本笔墨,铺好毛毡软垫。
待姚玥踏进学堂的门槛,几个同学便起身点头问好。
“昨日温书了吗?”
“温过了。”
姚玥难得笑一笑,虽然那笑容也是淡淡的很清冷。
接着先生捧书走进来,清点一下人数,便开始诵读教习。
学堂里传出了刻板教条的读书声,拉着长音,拖沓无力。
姚玥也跟着读书,并没有摇头晃脑,只是嘴唇一张一合。但是离近些你会发现,他只是张张嘴,口中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书中的内容在他五岁那年便可通读解析了,他每日的学习,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如果换做其他聪明的孩子,一定会立刻指出这一点,不屑的把书仍在一旁,然后换成复杂晦涩的文章来读。
但是姚玥不会,他知道怎样做才能像一个普通的孩子。年仅九岁的他,已经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聪慧,伪装成一个普通人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于……”
族长来了,在门口摆摆手,招先生出去说话。
先生走出去,学堂里的声音不减,但几个学生勾头往门外瞧,几个在教室后站了起来,几个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几个翻开课本中夹着的纸兵纸马,用笔沾饱了墨描绘出眉眼和铠甲。
“……”
姚玥还在无声的读书,他抬头看了看窗格子外头随风摇曳的枝桠,想到自己园中那朵含苞待放小小的花,唇角微微的一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