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日期:2022-07-1407:42:00不一样的曾国藩(128)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铺张婚事为哪般
而曾氏家四妹的婚事,好像不是这么简单的。也还存在订婚环节诸如“三媒六证”之事。看看曾家是如何做的:
四妹的婚事,作为大哥的曾国藩算是操了不少的心,连好兄弟朱尧阶都亲自作媒并全程参与了此事:依荷叶塘乡下有婚前合婚的习俗,曾玉屏特意交待,务须请八字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匹配,合则成婚,不合则散。
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夜,曾家收到男方庚贴后,亲自将四妹的庚贴写好,交给妹夫家人;
二月十一日,曾国藩清早从家里出发,途径蒋市街,翻越王子山,第二天晚上才到妹夫家,商议婚事;
三月十七夜,又亲自回信给媒人朱尧阶,确定四妹定于十月十六日完婚;
三月二十七夜,曾国藩写信给妹夫父亲,商定婚服制作事宜,随后又给取衣人写信交代,非常细心;
七月十五日下午,他用半天时间筹划四妹嫁妆事宜,亲自开列杂具清单,用心良苦之至;
十月初二,曾国藩途径妹夫家附近的砂溪(今涟源市金石镇)时,特地在那住了一个晚上,约见媒人和妹夫父亲,敲定婚嫁具体事宜,初四日才到家;
十月十一日,在家料理四妹婚事,定于十四日发轿,他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一切需早检点;
十月十三日,他在家里接待媒人,招待朱家来的34名轿夫。
看来曾家是极其重视其四妹的婚事的;应该是按照最为规范的订婚程序办理的。即:三媒六证。三媒:指男方、女方和媒人;六证:也称六礼,源自儒家经典《仪礼》,是古代婚姻所必经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订婚,又称婚约,依照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之言等。
再回头看看婚礼情况:光是轿夫,就用了112个之多。
农历十月十四日,荷塘白杨坪22岁的大姑娘曾国芝(姑娘到这岁数,也不算年轻了)出阁了。郎君朱咏春,豪迈不羁,湘乡洲上(今双峰县洪山殿镇立新村)大户人家朱镇湘之子,距离白杨坪130里。朱咏春祖父与曾国藩祖父是世交。
新娘子曾国芝,是曾家的四姑娘,虽然没几个人知道新娘的名字,但从其大哥、湘乡县新晋翰林曾国藩来看,却早已是大名鼎鼎。
正是由此,那一天,几乎是“万人空巷”,几十台装点喜庆的花轿,排了近一里路长的队伍,熙熙攘攘,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匍匐在蒋市街的街道上。
即使是六年前曾子城(国藩)结婚,动静也远没这么宏大,场面更也没这么壮观,何况那时还弄出了意外,差点闹出人人皆知的笑话,好在子城师徒机智方才将一场意外化险为夷,故没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而这场由浩浩荡荡的送亲人员、花轿组成的队伍途经蒋市街时,使众人推搡、拥挤着,有些还踮起脚尖、有些伸长脖子,有些孩子还骑在大人的肩头上,竞相挤在蒋市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看得目瞪口呆。
特别是那些地处穷乡僻壤的乡亲们,与其说是来看新娘子,还不如说是专程来看看穿着官服的京官曾国藩曾大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似乎一睹此位天子堂的大人物一眼,就会有什么好运降临一般,纷纷前来,使得不断拥挤的街道更加拥挤。
据知情人讲,此位22岁才出嫁的新娘子,确是没什么看头,如其母亲一样既无羞花闭月之貌,亦无琴棋书画之才,而且背也有些微驼;只是朱家并未以貌取人,而是看在世交的份上,成全了这门婚事。
不知是其祖父的特意安排还是怎样,四妹出嫁,然而最出风头的却是新贵曾国藩!也确实是,由于曾国藩身份特殊,着上官服于人群中尤其显眼,其妹妹出嫁,客观上也真的给曾国藩提供了一个出风头的大好时机。
送亲路上,曾国藩自然定坐八台大轿,即使故意不招摇也是极其显眼的经过闹市,依例,曾国藩父母、二妹,新郎新娘,仅是此六人,就需48名轿夫。
想想曾氏一门,自江西而茶陵、而衡阳、而湘乡,上千年来,曾家还是头一回出了个京官,无论如何,都该大庆特庆!湘乡县此前也没出过此等显要之人,乡亲们也就借此机会过过瘾儿卯足劲,看一回少见的热闹,看看人家京官妹妹出嫁这种阵势,也算是开了一回眼呀!
曾国藩本是孝子,哪敢违背一向敬重的爷爷的旨意?到了此时,即便是赶鸭子上架也要上的,哪怕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硬着头皮上。该有的派头该摆的还得摆出来,应有的排场自是不能随意增减,否则,不仅令人看低自己,如弄出坏了朝廷的礼仪之大事,就不是哪个能承担得了的了。如此一来,想低调都不行、也不能随意了。
再说,此时的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毕竟年轻,修炼不够,城府不深,再加上刚刚于一年中找到了感觉,那种官老爷派头之足,凌人的傲气,哪有可能韬光养晦?!
经过蒋市街时,曾国藩情不自禁回忆起多年前到此街上卖菜篮之情景、在竹山坳拖碑车的苦况、忆起当年自己婚事之波折,唏嘘慨叹不已、历历在目.
日期:2022-07-1505:49:37
不一样的曾国藩(129)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铺张婚事为哪般
22岁那年,尚未考取秀才的他,打算与定亲有年的衡阳王家小姐结婚,没想到结婚那天,王家突然变卦,无论如何不让女儿上轿,迎亲队伍干等良久,欧阳老先生三番几次劝说无果,极其尴尬且无奈,情急之下欧阳先生只好李代桃僵,将自己爱女欧阳小姐嫁给了曾国藩。
国藩怎能忘记?昨天你瞧不上我,而今,我已入天子堂,早已是今非昔比!一想到此,曾国藩胸中不禁涌起一阵快感,头也抬得更高,更是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了。人呀,说到底,终究就是为了争口气!
到了十月十四日晚,月明星稀。在双峰梓门桥一家客栈里,劳累了一天的送亲队伍早已安歇。
曾国藩尽管前天晚上一夜未眠,心潮难平,但还是用工整的楷书记录了一天的日记:"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梓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这次送亲,曾国藩在妹夫家住了五天:"十八日,大风,甚冷,由朱家启程,仍宿梓门桥"。"十九日,大风,日中微雨,由梓门桥回家。"
若按往常,曾家行事一向低调,按理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何况,曾家也不富裕,尚无能力讲如此排场。
他家的亲戚当时也算是穷得叮当响。按曾国藩自己的说法,自京返乡后拜访几个舅舅时,都属穷困潦倒,甚至大舅江永熙"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此说相当夸张,似不可信。估计是光景日落,或是如“陶穴而居”样形容,并非真正陶穴才为真)。
此时的曾国藩虽贵为翰林,但并未进行散官考试,亦未算真正入职(纳入编制)尚无薪资可领,返乡亦为京城费用难以应付,况且此时还正为返回京城的路费没有着落而愁肠百结呢。这些是按正常情况推理得出的结论:曾家无力如此铺张。
但,曾国藩返乡后,借拜客行走近一年,据有心人统计所得款项近1500两,也算是收颇丰了。是不是因为这些款项而有了“显摆”的底气?又似不可知。若是动用此款肆意折腾,也是有足够支撑的。但,如此“挥霍”“铺张”浪费,根本就不是曾家的惯常所为,才是令人不解的。
或许也有看官如笔者一样凭想象猜测,估计曾玉屏故意此做,是想通过诸如乐于族事公事,借此种儿(孙)女大婚之事用以冲喜以解(上半年痛失三位亲人之)之秽气?但又与曾玉屏一向不信巫医道士相左,似不可能。又或许是曾玉屏内心真的被家庭变故吓到了,而又出于自尊心不愿说穿,而以其家中权威定做此行?或许也有可能,但,其挥霍程度实是夸张,亦难怪令人不解。
后曾国藩回想起道光十九年声势浩大的送亲之举,颇令一生谨慎低调的曾氏十分懊悔,亦是羞愧不已。
多年之后,曾国藩在家信中回忆起此年所为,亦显颇为后悔:"我自从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在籍所为,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做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