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时间很快,如白马过隙。
这些曾经懵懂无知的孩童长到十六七岁的豆蔻岁数。青春的气息随着建国的号角吹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红色热烈。
何轶鑫的出生给何家注入新鲜力量,何珍珍和何惠娴去了县城的酒楼做学徒帮补家用。因为识字,很快被委以重任学习粤式包点制作。
5岁的何轶鑫不懂世事的欢天喜地的玩耍,自然不知道世事艰难。他甚至天真的对母亲说:“我们家很有钱吗?”
练英对未来很是懵懂。一个小女人艰难走到今天,又何来勇气说自己有钱。她根本意想不到,后来她不止没有钱,还很艰难。
随着时代变迁,何家的药材店小打小闹越来越不好做,生活更艰难了。练英找了熟人介绍让儿子何轶强做理发学徒。学徒虽然辛苦,但是有工资发,也算帮补家用了。
遗腹子何轶鑫自小用左手,是左撇子。每次用左手会被练英打手掌,强迫他用回右手。但是她丝毫不知道,喜欢用左手的小儿子有着艺术极高天分。何轶鑫时常偷溜去文化馆看工作人员画画,也会模仿唱戏班子拉二胡的师傅指法。他的左手灵敏,按二胡琴弦灵活,右手拉工弦,配合得有模有样。戏班二胡师傅见他有天赋又有爱好,破例不收钱收他做小徒弟。才几岁的小孩子,慢慢的会拉二胡。可惜家里没钱给他买把二胡,他磨了母亲很久也不行,母亲说家里的钱要留给大哥何轶能读书的,他可能是何家第一个大学生。
可能自小懂得好的都是留给大哥的,所以何轶鑫也打消问母亲要钱买二胡的念头。
这天寻思如何挣零花钱买配件自己制作二胡,经过巷子听到一个高亢但是稚嫩的声音:“别看我小,不是我吹牛,谁都得对我点头哈腰。”
一个小男孩兴高采烈的指着自己自吹自擂。一群孩子嘲讽笑着说不可能,说他就是吹牛,他妈妈是寡妇,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小男孩气得脸都红了,嘴里还是倔强的说:我长大以后会干出大事业,走着瞧。
此时,一个很是好看的小妹妹蹦蹦跳跳路过,唇红齿白,肤如凝脂。一看就是家庭条件好的人家的孩子。她背着小提琴一脸自信,何轶鑫很是羡慕她手中的琴,那是他梦寐以求的。
“我叫刘建华,你呢?”男孩在旁边说。把何轶鑫的目光拉了回来。
他也报了自己的名字。两个同年出生的小孩子,就这样成了朋友。在他们有限的认知里,觉得交换了姓名就是交定了朋友。
每天两人在街头巷尾追逐打闹,好不欢喜。也经常碰到那个背着小提琴的小姑娘,何轶鑫比较内向,都是目送她离去。
二人成为好友不知不觉迈进了10岁,懵懂无知的年纪,半大不小的懂事。一起闯祸,一起不亦说乎。
何轶鑫开始潜心贯注练习二胡,他认为音乐是互通的,总有一天他也可以像小姑娘那样在众人欢呼雀跃中享受雷声般的掌声。他向往舞台,向往成功。
刘建华不同,他不懂艺术,他希望成为大老板,叱咤商界。每次高谈阔论无可无不能的时候,他的弟弟或者妹妹都会来叫他回家吃饭或者读书。他不悦的说读书没出息,挣不到钱。
刘建华的母亲听到会叫嚣着如同泼妇般跑出来,扯住他的耳朵往家里走。嘴上骂骂咧咧的说他才没出息,考试又考不及格。
刘建华的家在大街的路边,他的妈妈早年守寡,艰难的拉扯着三个儿女。她认为只要儿子出息了,她就会有好日子过。刘建华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弟弟刘建哲也是游手好闲到处去玩,妹妹刘建雪因为是女儿身,被关在家里干活。母亲严重重男轻女,对她丝毫不上心,也不让她去读书,因为家里实在供不起三个孩子读书的花销。
刘家前面做个小门面,卖一些自己做的糠糍粑,手札的扫把,手编草篮子之类的手工制品。都是刘建雪上山采的材料自己编的,很多人都说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手巧,以后一定能嫁个好老公。
对于8岁的刘建雪来说,嫁人似乎还是遥远的事。她没有什么大志,只求吃饱饭,如果能学点字,那就再好不过了。每次看着自己做好的糠糍粑都流口水,但是她不敢吃,因为要换钱给哥哥们读书的。
刘家实在太穷了,穷到快揭不开锅的境地。在这个年代,百废待兴,很多人家也是刚够温饱,而他家就靠母亲维持,确实很难很难。
糠其实并不好吃,混上糯米粉后可以顶肚子饿,所以很多人买,也算是勉强度日了。母亲经常看着忙前忙后做糠糍粑的刘建雪,唉声叹气,说对不起她,可是没办法,女孩子就是这个命。
刘建雪从小被灌输男尊女卑的思想,慢慢的认可了这个理论。在她的心目中,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必要读书识字。
晚饭是蒸的米饭,母亲会在盆子里分好四份。大哥刘建华偷偷用勺子从弟弟妹妹那份下面掏空一大勺吃。米饭从表面看是整齐没动过的,其实下面镂空了很多。
刘建雪认命,她从来不吵不闹的吃饭。尽管每次不饱,她都不会说被大哥偷吃了。因为她知道,无论大哥做什么事,母亲只会维护他。
刘建雪卖糠糍粑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个背着小提琴的小姑娘,她真漂亮,在穿着朴素的人群里闪闪发光。
但是刘建雪心底会鄙视,她觉得女孩子就应该留在家里洗衣服做饭,而不是抛头露面。
时代的年轮在这里交汇,新时代和封建思想在碰撞。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观,有向往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