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二日下午,李暝烈与萧宇诚前往北军校场看望流民。将那流民拒于城外,冻死大半,本是权宜之计,这流民既然进了营州城,就是李大帅治下之民,万万不能怠慢。二人骑马赶到校场,仔细查看发现这批流民多为男子,虽然老人极少,可那孩童却占了近多半。壮年男女可以从军吃粮,女童可做使唤丫鬟,吃的倒也不多。可这男童上阵无法杀敌,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的极多,营州城的粮仓现已空了一半,大概等到明年开春营州就要断粮了。想到这,暝烈心里已经有了主意,男童入生死场,三中选一,编入帅府亲军。所谓三中选一,就是三人持械比武,三人活一人。这中间既检验斗战技巧,又体现智计谋略,整个帅府亲兵,人人如此。打定主意,立刻传令,所有男童饱餐一顿,校场集合。
校场边上新架了四十多口军用大锅,锅里面煮着让人直流口水的牛羊肉,汤面上飘着葱花和香菜。流民中的男孩们每人手拿一个青瓷大碗,挨个排着队,等着打肉汤。负责在校场最左边锅旁打汤的是个30多岁的瘸腿汉子,络腮胡子,右脸有一道长长的刀疤,他木然的看着这些端着肉汤,到边上他媳妇面前的竹筐里取饼泡到肉汤里狼吞虎咽的少年,他知道这些孩子大多数人的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营州军中,这肉汤有个别名叫“无常汤”,这饼也有个命叫“生死饼”。汤名无常,意思是做汤之时讲求重味重辣,至于汤中材料军营有什么就放什么。有时是牛羊鱼虾,有时是动物内脏,最不济的时候就是粟米或者普通菜汤,没有固定的食材,加上用过汤后就要上阵杀敌或者校场决生死,所以又叫无常汤。“生死饼”倒是固定,就是油烙大饼,吃过了就要决一生死,在这营州城的军人百姓有一大半都享用过这样的饭食,帅府亲军更是人人如此。
在这座充满着冰冷、杀伐、蛮族还有严苛军法的边城,李暝烈能一直坐稳帅位,固然是其手段高明,更多的在于残酷的环境,朝廷因内地叛乱,早在多年前就停发了营州军的军饷供应,这城中一切的吃穿用度开支,有需要李帅自筹。加上暝烈不喜奢华、不爱钱财、不纳美人,日常吃穿用度与士兵相比也就每十天多条羊腿、十斤白米,帅府大案后面椅子上多了件苍狼大氅,马厩里多了几匹宝马罢了。每年又会在亲军之中挑选骁勇多力者,养做假子,悉心培养。暝烈膝下仅两女,大姊十二,小妹十岁。军中传言,他有意在假子中挑选两人招为乘龙快婿,恩威并重,所以众假子办事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怠慢。打汤汉子自己也是一次三选一的最终幸存者,选入帅府亲军以后跟着李帅出兵,因作战勇敢十多个人都娶了帅府的丫鬟。洞房花烛之夜,众人惊奇发现,娶的媳妇个个都是白壁之身,从此个个对李帅惟命是从,上阵从不畏死。只不过五年前的一次出兵中落下了残疾,被安排在伙房之中。城中军民多半是四方流民,虽说在营州城中想要或者几乎人人都要上阵杀敌,可比起自己倒在逃荒路上的同乡,死在乱军中的兄弟有多了几分幸运,所任即便是军法严苛,人人对李帅只有感恩戴德,不敢有丝毫抱怨。
就在那汉子走神之际,这时耳边响起一句“明公欲成守土护边、名留青史之大业,为何要做伤天害理之事,行自毁长城之举。”
只见正在查看灾民的暝烈左前方约二十步,站着一老人,中等身材的,外着一件破烂青色棉袍污秽不堪,相必在哪流亡路上没少吃苦。腰间挂着一块白色玉佩,看不出品质。须发皆白,长得倒也方正,可偏偏双眼全白,相必失明多年。只见老人右手拿着一探路竹杖,左手有个十一二岁的小童。瞧这景象,不是爷孙二人外出逃生,就是那江湖上的术士带徒弟出来骗人。
校场兵丁生怕老者冲撞了大帅,正要上去教训这无知老货一番,好让他知道营州虎狼之师的厉害,却被挥手制止。暝烈不动声色,对着萧宇诚使了一颜色。
萧宇诚缓步走来,对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丈有何事?”
那老者却是一笑,略带沙哑之声传来“人固有冲天之志,可良禽应择木而息,你身为谋主,又为营州军民百姓操劳多年,今日送你一句可保平安到死,子嗣不绝。因人成事,万不可自作主张,否则必遭天谴。”
话一出口,暝烈觉得这老者虽有些本事,却也是江湖骗子,正待要走。老者又说“明公手握精兵震慑蛮族,于私报杀父之仇,于公可抵御外辱。可如今大瞾内有民变,外有强敌,若想以一州之地为本,置身事外,将来不管是民变平定,还是改朝开元,都不失裂土封王,只怕竹篮打水一场空。”
暝烈听得暗暗心惊,大曌内乱多年,多少野心家无不胸怀吞食天地之志,心有改朝换代之谋,左右观望者不过是苦于实力不够或民变兵锋不敢贸然出手。自己祖上原本也是诗书官宦世家,只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皇帝,整个家族被贬来这边境苦寒之地,以有四代70余年,曾祖、祖父、父亲不是死在乱军之中,就是病逝在这冰天雪地,自己为了这大曌江山刀山火海出生入死。平心而论,对得起历代帝王。
九州神器,唯有德者据之!
每当想起皇室暗弱,流民遍野,自己有心勤王却因蛮族年年来犯困守北境毫无作为,便一心想着大曌皇室能出一惊艳绝伦之人,或流民有大才者荡平天下,将来北击蛮族后边境无事,新朝也好、大曌也罢,自己乞骸骨还乡,把先人归葬故里,也算了了一桩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