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胭脂水粉,簪钗环佩,这些物件不仅修饰了女子的容颜,也提升了气质。相比悦人,更重要的是悦己。
原文
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②。懒起画蛾眉③,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④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⑤,双双金鹧鸪。
作者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遂称其为“温八叉”。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二人因此并称“温李”。
注释
①小山:指画屏。金明灭:指朝阳照耀画屏,忽明忽暗。
②香腮雪:脸颊雪白。
③蛾眉:如蚕蛾触须一样的眉毛。
④花面:花和脸。
⑤绣罗襦:丝绸短襦。
译文
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在晨光中时明时暗。鬓发散漫如云,几乎遮住了雪白的双颊。她实在倦息,不想精细地描画眉毛,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她在头上簪了一朵花,先用前镜看看,再用后镜看看,花朵和面容交相辉映。刚刚穿上的丝绸短襦,上面还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赏析
词作介绍了一个倦怠梳妆、姿态慵懒的美人。词人对她的妆容和衣饰描写得十分详细,通过慵懒的梳妆动作,似乎能够看出闺中思妇的孤独心理。
三从四德与女子梳妆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对女子行为的道德约束,是对女性人性与尊严的扼杀。三从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容就是指女子端庄、顺从的仪容姿态。所以按
照古时候的标准,女子妆容以端庄优雅为佳。
定情诗(节选)[汉]繁钦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簿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第三·首饰》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
这段话大意为:珠翠宝玉,是女子装饰头发的工具,只是为了增添女子的娇美柔媚,不过,破坏娇美柔媚的也是这些首饰。所谓要增添娇美柔媚的人,是因为或面容不够白皙,或发色偏黄,这些奇珍异宝装点在头发上,就显得光芒四射,能够让肌肤头发改观,就和玉在山中,才显得山有灵气,珍珠藏在水里,才显得水越发柔美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让肌肤雪白头发乌黑的人满头都是珠玉翡翠、金簪耳环,只能看到这些金银首饰而看不见人,就像花被隐匿在叶底,明月被掩在云后,原本是美貌足以露面的人,却做了一些藏头盖面的事。
口脂
古代的女子所用的口红或者唇膏称为“口脂”,一般都是装在小盒子里,颜色并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和大胆,无非红色、肉色一类。口脂一开始用的材料有牛脂、牛髓,后来逐渐改成了蜂蜡一类。这样的口脂,既能装点颜色,又能滋润口唇。
花黄
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的“花黄”就是古代女子脸上的一种装饰,一般是用金黄色的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额头上,或者直接将黄色粉末涂抹在额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