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十二章话是农桑上
回到家,奶奶问陆三考的怎么样,陆三满口承诺奶奶可以得奖,三天后就给她把奖状领回来,这时候学校的奖状很有含金量的,不会像后来的小学,基本上人手一个奖状。
听到陆三这么肯定的回答,爷爷和奶奶都有点吃惊,要不是看着陆三还是那个陆三,他们都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自己孙子。
也是因为以前每次考完试,回来一问,考的怎么样,陆三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是沉默不语。
以至于邻居家有个女的一到通知书回来,就问陆三:“是不是奖状发到你那里正好没有啦”,弄得陆三颇为尴尬。
这年头不管什么时候,串门或者亲戚来,第一句必定是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考试考了多少分,这也成了人们打招呼的口头禅了。
听到陆三的话,奶奶颇为的高兴,说话间声音都洪亮了几分,对于没什么文化,什么都不懂的奶奶来说,她活着的意义可能更多的是为儿孙而活。
第二天一早,大概是五点钟左右,听着爷爷起床的声音,陆三也一个咕噜爬起来,非缠着爷爷要一起下地,说是要体验一番,爷爷拗不过陆三,只得同意。
天还是雾蒙蒙的没有完全透亮,月亮还在挂在天际,整个天也就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透点白,宛若一副靛青色的山水画。
远处邻村的公鸡高亢的鸣一声,这边必定会有公鸡附和一声,这会不少人都起来开始劳作,穿个大字号的拖鞋,扛着个锄头,晃晃悠悠的朝自己田里走去,人在走在乡间的草梗上,行走之间,脚踏在草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陆三扛着小一号的锄头跟在爷爷的身后朝棉花地里走去,爷爷随身穿个背心,不少地方已经被浆洗的漏了洞,以至于后来陆三给他买了新的,爷爷也舍不得扔。
用爷爷的话说是庄稼汉还讲究个啥,又不是在人前,穿成这样就行了,用奶奶的话说,穿个这就行了,不是啥富贵命,你就是弄个龙袍穿他身上来,看着还是个庄稼汉。
现在回想起奶奶的话,陆三除了一份感动之外,更多的是敬佩,爷爷他们这辈人就像是一块块土地,很平凡,甚至看上去都是一样的,可是他们供养万物的生长,却从不炫耀。
大概这就是道德经上讲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任由万物生长却不去主宰,这近乎于道了,陆三如是的想到。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自古以来农桑就是中国历代王朝很重视的事情。
中国人从周朝开始有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尤其是到明清祭祀更甚,并且在立春之日起皇帝也要下地亲自做示范性耕种。
哪怕是到了现在,土地任然是农民的命根子,一年的吃穿用度都要看地,所以你要会侍弄地,只有侍弄好了地,庄稼才能长得好。
种地是门大学问,可能对这话很多人不屑于听,种地吗,有多难,陆三以前也不太信,直到他前世第一次下地,休息七天才缓过来,这他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种地不比其他的行业,流一滴汗和流一万滴汗,种出来来的庄稼那肯定不一样,地就是这样你怎么对它,它怎么回报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抵是这样。
地不仅是有美德的,还是值得人去向它学习的。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可能不少人听过,就是很多人也都耳熟能详,清华的校训有这一句,大致意用思是大地上的地势有高有低,所以君子看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明白要用宽厚的仁德去承载事物。
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有几个人能坐到,为什么很多的创业者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很难在往上做大做强甚至出现倒退,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德行不能去承载他所拥有的物质,所以拥有的物质必定会减少到和他德行相匹配的地步,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任,其殃必大,应如是也。
这些都是陆三结合前世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再加上重生后心境很平和,重新看这些事物得出的一些心德。
有了这些见识,陆三觉得自己真的应该把农活弄懂,不能说全部精通,但起码也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程度,自己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不能忘本。
迎着东方的鱼肚白,拿着小锄头在棉花地里,给棉花除草,前几天刚下了场雨,地里的野草已经又长出来了。
这草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农药根本不能起太大作用,这就要人一轮一轮的除草,直到棉花开花结桃。
除草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用劲又不能不使劲,力道太大容易伤着棉花的根,用力太小又不能除掉杂草,所以力道要适中。
用锄头那是更讲究的事,爷爷曾经和陆三说过,用锄头是个技术活,要做到三到,眼到,手到,腰到,手随眼到,腰随手到,眼睛盯着前方,手举着锄头,拿起锄头的使劲,落下来的时候不要在用劲,否则就是浪费力气,锄头入土,要靠腰上使劲。
说着很容易,但是要是实际去操作却很难,没干过几年农活,根本就不能上手,一个年轻人很有劲,体力也很充沛,但是干农活却不如一个老农做的持久,究其原因就是,他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技巧,从而不多浪费一丝力气,他的体力很多都做了无用功。
所幸陆三前世跟着爷爷学过这些,虽然不如爷爷那样,但是还能坚持下去。
用锄头锄一段杂草,要弯下腰把杂草根上带的土用手全部磕掉,把杂草根部裸露在外面,正午太阳一晒,就能把杂草直接晒死。
如果杂草还带着泥那基本上和没弄一样,好在陆三不用弯腰去弄,他和爷爷在前面除草。奶奶在后面把杂草上的泥弄掉。
干农活不能急的,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陆三自然不会和前世一样,原来干农活,干一会就往前面的地头看,看着一望无际的田垄,独自感叹着怎么还没有到头,总感觉地的那头遥遥无期。
不过现在陆三可没有那种很急切的心情,相反心里很放松,不过越是这样,干活反而快了几分。
时间在慢慢流逝,夏日的田间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度慢慢升起来,田地里种的很多都是玉米,根本进不来一丝风,天地就像是个大闷罐,难受的紧、
“三,停下里休息下吧,不行就回去吧”奶奶到底很心疼孙子朝着陆三说道。
陆三没有逞强,听奶奶的话,放下手里的锄头,一松手,血液立刻涌上来,他此刻感觉拿锄头的手都有些颤抖,腕关节已经有些僵硬,不出意外的是估计手上还会起水泡,毕竟手上是嫩肉,经不得这样来回摩擦。
陆三有些不满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看来是要制定个锻炼的计划了,陆三在心里想着。
“奶。我去给你们把水拿过来”陆三放下锄头向奶奶说道。
“行,去吧”
陆三转身朝家里走去,干活之前,奶奶已经把水倒出来了,这时候喝正好,奶奶喜欢喝白开水,不喜欢喝茶,因为她只要一喝茶晚上就睡不着觉,相反爷爷却很喜欢喝茶。
其实不光是爷爷,村里人基本都喜欢喝茶,陆三也不例外,串门子的时候一喝就是一下午,茶不是什么好茶,就是街上有家卖散装的茶,不贵而且喝着还行,基本上都去哪里买,抓一大把茶叶,扔进杯子里,倒上开水,放在哪里,茶叶浮浮沉沉,陆三喝过,父亲喝过,爷爷也喝过。
没有什么专用的品茶的茶具,更谈不上什么喝茶的乐趣,就是拿手一抓扔进杯子里,泡出一杯很浓的大碗茶,颜色不好看,黄不拉几的,喝到嘴里,一股苦涩的味从感官升起来,都说好茶喝后会唇齿留香,喝这茶,陆三就没这感觉,反正就是喝着很解渴,或许会有香吧,只是自己没唱出来吧。
这种茶,喝着喝着就喝到农民的骨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