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人类是宇宙的另一面
第四章
宇宙自生体
诗曰:
千缕经脉妄自夸,万般豪情慰浪花;度日应知柴米贵,四壁萧然徒祭家。
宇宙是虚怀若谷的,我们说什么,我们干什么,她老人家都不言不语,不理不睬。
宇宙是辽阔宽广的,我们走不到头儿,我们看不到边儿,无论是往里边儿,还是往外边儿。
宇宙是多姿多彩的,苍穹无垠,群星闪烁;沃野千里,稻浪翻飞;大地神州,壮丽山河;风景独好,美哉中国。
宇宙是欢歌笑语的,太阳造就了后羿的英雄,月亮引起了嫦娥的相思;银河与鹊桥,天宫与地藏,演绎了多少羽仙思凡,人间欢歌。
宇宙是生命的宇宙,是生动的宇宙,是宜居的宇宙,我们来着了。或者,来不来,也由不了我们,这才是真切的。不过,一定是宇宙的好环境,孕育了他、她们、还有我们,这就是生命的多样性现象。认识了这一点,有可能让我们迈入二度认知的门槛。
中国人民说,实践是一所最大的学校,所以咱们的师徒授业方式是值得肯定的。干中学,学中干,就像沙里淘金,国匠就筛出来了。
当然,背书本也有背书本的好处,考的分数高了,自然能进好学校,家里大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口若悬河,满面红光。不过,如果仅仅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我们就没有必要浪费口舌了。因为专业术士们用了大量的描述和证据,已经让我们的肚子里装满了许多的常识。
比如,人类是生命,其他动物是生命,植物也是生命,还有极端条件下的另样生命;细菌也定义为了生命,但是病毒是否生命还在讨论,蛋白质呢?大分子呢?不知道。或许,我们的这个团队把想象中的、地球以外的、类似于我们的生命范畴的生命,也添加在了这个生命树里。对此,我们应该表示认同。因为,凡游戏总需有个规则,否则,各自选择坐标,岂非乱了大套?
然而,我们想说的是,关于这个生命定义的常识里,有许多不能回避的要件和参数,而且越来越多。从一句话,到一页纸,再到一篇文章,直至一本书;可是到了目前,估计多本书也难以解决问题了。因为人人都想吃饭,而且都想自己碗里的肉多一些,所以,独创门派,维持门派,就成了护食的有效做法。比如碳,比如细胞,比如繁殖等等,我们今天仅讨论另一个关键的术语,它叫“有机”。那么,非有机的东西能否也是生命呢?当然,这就涉及到,我们是改变游戏规则呢?还是另外换个游戏呢?
大家似乎明白了,也许,在宇宙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用有机作为生命的核心构成术语,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我们已有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确定的,非有机不说生命。所以,在有机条件下,生命概念无法扩展。如果我们扩展有机的内涵呢?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事情有时候会砸别人的饭碗,非常危险,弄不好会闹出人命,这就是地盘之争。
事实上,我们无须作过多的推演,它一定也会遭遇到类似生命概念扩展的障碍。因为,这里边有活的、生长性的、运动性的一类限制性条款。看来,我们也许只有换游戏——这华山一条路了。腰杆儿硬了就能有说话的权力,就不会再受力气大、放硝烟的屈辱。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关于生命,一定不是像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常识那样理解,它还应该有不确定的外延。因为,我们的认识是受到时空限制的,当时空的条件改变以后,认识也会相应改变。这里,我们开始引进宇宙的另外两个基本规律,就是“圆周”规律和“三分”规律。这些规律将在以后的讨论中不断出现,不断引用。因为,它们是宇宙现象的普遍概括。
在这里,我们恐怕有必要先行对于圆周率和三分法作一简单的描述。
所谓圆周,就是代表运动——永远、绝对;所以,圆周率为什么穷尽人类与机器的能力,废寝忘食,直到现在还难以算出它的无限不循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三分代表稳定——暂时、相对。所以,《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好的,把话说回来。以生命为例,我们觉得,生命的一种说法是分为有机生命、无机生命、混合生命;另一种说法是:显态生命,隐态生命,混态生命。这个,可以称作大生命概念,或者叫新生命概念。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范畴用一个新的词汇来表述,比如,——“运动态”,作为我们所理解的生命的定义。它的含义是:只要是运动或者变化的事物,都是生命。这样一来,就似乎无不生命了。但是,为了传统学术的延续性,我们暂且还是运用已有的概念和已知的表达方式,以免发生突然的盲视现象。
这样一来,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就是一、二、三。
“一”就是一个圆圈,圆周,或者叫圆周率。我们姑且用这个通行的数学名词来代称。宇宙间事物的存在就是个圆。形式是圆,过程也是圆。比如我们看到的长久的东西、运动的东西都是圆的,或者接近圆的。任何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会形成一个闭合圈。所以,我们又可以称为周期,这就是圆周率。
“二”就是二重性,或者叫两面性。有存在必然有反映,有反映必然有存在,二者相互依存,只不过反映的方式、反映的对象不同而已。其实,我们一方面可以说人类的意识反映了宇宙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宇宙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的意识。对立对立,没有对怎么立?所谓两情相悦,花好月圆,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三”就是三分法。任何一种事物都表现为三种形态,此——彼此——彼。三个过程,存在——变化——消逝。大家注意这个“逝”字——折叠起来走了,并非消亡也。
世间存在太多的三分法,比如,鹤壁有三珍:鲫鱼、缠丝蛋、无核枣。为什么不是其他数目的珍呢?还有,各种比赛的金牌、银牌、铜牌,为什么只取前三名呢。这里边是有道理的,以定数代不定数,取三就是利用它的稳定性。所以,这些理论将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避免一头雾水。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从来是清高者的自鸣。庙堂与南山只是失意者的两点一线。我们还当然可以有无数的选项,只是诸如此类的追索,如同味觉差,或者缘分的错位,也许都是枯燥的,甚至被看来是荒唐的,无聊的,浪费的,索然的。其实,我们只是为了把我们的思维跳出原来的定式,否则,常识已经足够我们乐享悠闲了。我们就这样做一个吃——睡——吃的、简单循环的生物机器罢了,还走出地球,走向宇宙干什么?所以,只有一步步阐明新的认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理解人类,找出基本的原委。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生命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完整的来说,它还应该包括另外两个部分。这就是:生命其实分为有机生命、无机生命、介质生命。这里,我们要给生命一个核心定义:变化,或者叫运动。一个事物,只要是变化的,都可以称为生命。一个事物的产生,就是一个生命周期形式的开始,但它同时又是该事物另外一种周期形式的结束;一个事物的消失,就是一个生命周期形式的结束,但它同时又是该事物另外一种周期形式的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这样,生命就好理解了,宇宙也就好理解了。如果大家觉得不好理解,我们只好再做些例题了。
第一,有机生命,以人类为例。人类自我感觉良好,膨胀的不得了,把世界搞得鸡飞狗跳。但是人类自以为万物之灵,骑在异己的身上洋洋得意,作威作福。既然如此,姑且不论这个群体人的集合概念,就说每一个个体的人,一个安享一生的人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那么,一个被堕胎者呢?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义?恐怕争论就出来了吧?既然我们不怕这个争论,难道我们害怕把泰山或者珠穆朗玛峰当作生命而引起的争论吗?
第二,无机生命。人类定义的无机世界不仅可以与有机界的丰富多彩相媲美,而且在存在形式上,许多更加风流倜傥,雄威侧漏。如此看来,有机界应该属于阴性,而无机界应该属于阳性。对于无机界是否生命,不能我们说了算,要让事实说了算。然而事实是,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说明,所谓的无机界其实也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
(1)变化。我们总可以认为,无机界也是变化的吧。而且我们还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所谓内因,就是自主自动的变化。那么,什么东西才能自主自动变化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认知域,除了生命,还有其他吗?所谓风化、所谓衰减,只是人类的自忖。老虎不发威,当人家是病猫呗。
(2)孕育。我们也似乎部分承认,生命是所谓进化(当然,进化一词有待商榷,我们将逐步用演化替代,以对应宇宙过程的随机规律。)来的。那么,他们是从哪里进化来的呢?好像有人说过,生命不能产生于非生命,生命只能产生于生命。那么,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生命产生之前应该是无生命的,那么生命出现了,大家说,我们是选择老天爷呢?还是选择无机界本来也是生命,不过是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另外一种形式呢?即便有一天,人类发现了地球以外的传播事实造就了我们,那么,再推究下去呢?多事同理。
(3)呼应。姑且从人类和宇宙的朴素感情来看,生命与无机界至少应该是鱼水关系。鱼是水的赤子,水是鱼的依托。水因鱼而显得厚重,鱼因水而显得活拨。物质的两面性嘛,二重性嘛,依存性嘛,存在与反映嘛。这就是规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直言相告是交流,暗送秋波也是交流,不过因人因事而已,否则后果难料。那么,没有鱼的水呢?谁们把鱼捞完了,人家水不是还在吗?鱼已去,空自怜?这就是反映(意识)非物质论的重要武器。其实,此来彼往,非一鱼也。如果有谁坚持认为这个坑里只属于这些鱼,养鱼的一定会和他过不去。
同样道理,不要担心我等现在人类没有之前或者以后如何反映宇宙存在的问题,这仍然是阶段时空下的思维定式。请问,古往今来,人类是如何照镜子的?很有可能:水——铜镜——水银镜——电子镜——后来镜等等。正所谓历历棱面镜,各照桃花脸。离了谁的那个歪脖树,人家就不写明朝史了,咱谁也别太把自个儿当回事儿好不好?况且,根据时空条件存在论,人类非得以我们现在的形式存在吗?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变的更加潇洒整肃,或者以前也是韵味十足,那怎么了呢?
事实上,我们现在处于这个宇宙,从常理上讲,我们的确应该来自于这个宇宙,否则,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自于另外一个宇宙?还是认可我们就这么一个宇宙吧,弄那么多,万一招呼不齐,最先疯掉的,肯定不是我们。准确的说,多重宇宙论应该叫作多重空间论。宇宙只有一个,而空间是多层多次的。既有同一时间内的多空间,也有不同时间内的多空间。正如三室一厅,楼上楼下一样。如此说来,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本来就存在于这个我们叫作宇宙的宇宙里,她寄存着我们,养育着我们,随时随地可以为我们变换场地,更新服装,让我们在这个本来就是我们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永远别样的连续剧。所以,眼下这个阶段,我们就以这个方式存在了。我们老实乖巧的时候,她似乎在闭目养神;比如生息、爱情、文化、发展;当我们要上房揭瓦的时候,她就给我们两巴掌。比如,海啸、台风、疾病、疼痛等。这就是所谓的惩罚或反激。只不过,我们这个阶段的人类,似乎尚处于婴幼期,还不善于看懂大人的脸色罢了。
第三,介质生命。任何转变都不是突兀的,都要有缓冲,都要有过渡带。急转弯就要慢一些,否则很容易翻车。这跟量变到质变中间的度有些可比照,所谓一根稻草压倒了骆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假设生命是单一的,但生命的种类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知道这样说能否与泛生命论有所区别,或者需要划分生命种类的界限,其实也是生命过程的界限。我们认为,所谓介质生命,就是介于有机和无机之间的生命形式,它或许应该兼有有机和无机共同的特质,这是事物形态的必然规律。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形态就是正好处于变化的中间阶段。比如,按照我们现在的常识解释,动物,植物等可以理解为生命,但它们有一天或许会转化为非生命;石头、土壤等不被理解为生命,但它们本身也许孕育饱含着生命。这都是比较直观的,容易接受的,看图识字即可;而对冬虫夏草、珊瑚等形式的解释,恐怕就需要多转转圈子了。当然,还有更多的、需要术语级别的例举演示,并非吾辈此等聊天体能够驾驭,恕不赘叙。但是,我们想说的是,以上所列还并非属于介质生命的范畴,我们只是发现,水这个东西倒是很有趣的。情商不错,亲和力也很好,只是狠狠地戏弄了新媳妇一把,大家总是惦记着:水也用完了,面也用完了,现在吃完了吗?怪叫人牵肠挂肚的。不过,我们总是觉得,上善若水,大智若愚,一定有它深厚的背景;不然的话,也不是任谁都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这是由它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透明,柔软,似有似无,岂非正是这种中间态的标志模样吗?所以说,水以及水类们,或者还有目前我们还无法得出结论的、拥有同样功能的其他存在,就应该是这种介质生命。
已知生命的多样性,是否能够推论未知生命的多样性?答案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关键看给于生命什么样的定义。既然如此,我们如何看待宇宙的生命性呢?正如一个婴儿,他母亲睡着了,他能判断出母亲的生存状态吗?他会做出这种判断吗?他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呢?
好了,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了。宇宙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还是她只是生命的载体?宇宙是生命的全部,还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宇宙是有生命的,她是如何表现生命的?我们觉得。宇宙应该就是有生命的,人类充当了宇宙生命发言人的角色。正如一个完整的、正常人类生命体,各个部位都是这个人类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嘴巴能表达语言,就只认为它才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