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026章:畏罪自杀
“你看看我这条腿!”
老人脸上的悲愤难抑,说话时咬牙切齿。他把左腿伸出来,拉起裤管,左腿的小腿肌肉萎缩,上面还留有几个明显的伤疤。
“他们打断了我这条腿,我这一辈子全给他们毁了。当时他们抓住了我,当场把我暴揍一顿,打完之后又把我拖到校革口委会保卫部,和其他人一起继续殴打我。直到打得我浑身是血,躺在地上动不了,他们以为我死了,把我拉到县郊的乱葬岗一扔。那个年代,死个人就像死只蚂蚁,公检法都被砸烂了,根本没人管。幸运的是,我活了过来,但也落下了终身残疾。
闫妈妈闫清凤就没那么好运,就连如意妹子也搭了进去。校革委会很快查出,腌菜坛子是解如意扔进去的。解如意试图拯救母亲,声东击西把那五个畜生引走,然后进屋把母亲从地里挖了出来。
解救出来后,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命悬一线。解如意把母亲背到校医务室,请求医生帮忙通知医院来人救治。医生一看是学校赫赫有名的顽抗分子,就连止血这些最基本处理也懒得理,更别说通知医院。
校革委会闻讯而来,抓住解如意,当场扣了一顶“现行***”的罪名。
闫清凤是个垂死之人,已经没有批判的价值,她的女儿刚好顶替她的位置。
当天晚上如意妹子不知经历了什么,第二天,衣服上血迹斑斑的她被押上学校的批判台。那又是一个万人批判大会,解如意作为县城第一个“现行****”接受群众的批判。
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头上戴着一顶“现行****”的帽子,被两个学生押着跪在批判台上。另一边,门板上躺着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母亲。
许丽丽当众宣读了解如意的罪行:
潜伏在人民内部的特务分子闫清凤,一手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特务,潜伏在人民内部,为敌人*****储备后备力量。闫清凤被广大革命群众揪出来之后,继续与人民为敌,拒绝认罪死不悔改。解如意为了拯救她的上司闫清凤,袭击革命学生群众,被我革命群众当场抓获。其所犯的是现行****罪,对我生产、革命造成极大的破坏……
接下来按照惯例,批斗对象检讨自己的罪行。
解如意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不肯低头不肯认罪。她跟她母亲一样聪明,看清了当时的形势,一旦承认坐实罪名,下场是可以预见的。
许丽丽手上拿着一本《毛语录》,声嘶力竭地要求她做自我批评,交出藏匿的电台。
现场群众激情澎湃、人声鼎沸,混乱中有人冲上批判台,给跪着的敌人几个耳光。然后声泪俱下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他的家人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死在战场上。
那人的举动得到其他群众的效仿,一部分人开始涌向批判台。形势有可能失控,不久前临县的批判大会上才发生踩踏事件,一位领导被混乱的群众踩死。主持批判大会的校革委会成员紧张起来,许丽丽站在台上,拼命地挥动《毛语录》,试图让群众安静下来。
群众的情绪高涨,朝批判台拥了过来。
解如意突然一伸手,打掉许丽丽手中的书。
那一刻,全场安静下来,鸦雀无声。紧接着,群众中爆发出山呼海啸的声浪,群情愤怒,叫嚣着处死解如意。
被革命群众视为圣经的《毛语录》被这样对待,这个现行****实在是太反动了。
解如意受到残酷的体罚,被愤怒的群众打得体无完肤,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还不解恨的群众干脆从茅坑里舀来大粪,抛洒在闫清凤母女身上。事后解福泽五人把奄奄一息的两人抬进祠堂里,再也不管他们的生死。
据紫胥县志记载,文口革在紫胥县最开始的两个月里,造成了768人死亡。768死亡人口中大多死于两派革命群众械斗火拼,批判时殴打致死的也不在少数,剩下部分是畏罪自杀。对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人口的处理,不是就地掩埋,就是扔到到紫胥河里漂流到海上毁尸灭迹。
医院对于接受批判的对象,从来是不给于医治。等待闫清凤解如意母女的僵尸死亡,他们要做的就是把尸体送进紫胥河里。他们见惯了死亡,心里已经彻底麻木。
然而第二天早晨,他们却发现这两母女不见了。而在三十公里以外的梅泽村,一场大火焚毁了解家碉楼。大火熄灭后,人们在碉楼里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
校革委会派出解福泽、龚家仁、李木生、隋眷眷、许丽丽五人前往梅泽村调查这一事件。到了解家碉楼之后,他们发现,两具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连皮带肉粘到一块。
身躯娇小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从她手上的手镯确认她是解如意。而她抱在怀里的人正是闫清凤,由于把头盖住了,面目倒是可以辨认出来。
他们确认两具烧焦的尸体就是闫清凤和解如意,把叫人把尸体收拢来抛进紫胥河里。然后定性为畏罪自杀,自绝于人民。
解家碉楼历来邪门,他们很快得到了报应。回到县城后,许丽丽当天晚上被烧死在一个茅坑里。死状跟解家碉楼一样惨烈,焦糊的尸体是从茅坑里捞出来
那一天是1966年的11月12日。”
常浩捷老人说完后,长舒了一口气。杨光听着他述说五十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感到无比的震惊和不可思议。那不是什么运动,分明是吃人。
这个国家真的发生了那些事情吗?
十年文哥已经被官方否定,定义为老毛的错误,可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类记载?而这个国家的作家也对这些事情无动于衷,根本没有什么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在网络上,对那个时代的议论也是小心谨慎,讳莫如深。
难道,有人要把那段历史抹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