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回拔花求子
韩梅举行婚礼的当天中午,由执事(喜堂的负责人)领着新郎新娘、各位亲戚到送子娘娘庙拔花求子,这也是婚礼上必走的一项议程。拔花求子的“队伍”是非常强大的,浩浩荡荡。走在最前边的是两人抬的一张供品桌,桌上摆放着遮盖的肉、点心等供品,还有燃香、敬酒。供桌后面是吹吹打打的唢呐鼓乐队,鼓乐队过去是赵兴旺夫妇,新郎新娘紧跟在赵兴旺夫妇后,最后结尾的是赵家亲族和各位亲戚。在大“队伍”的四周是围满的观众。
到娘娘庙后,首先把供桌摆放在娘娘莲台座前的正中位置,打开供品让娘娘“品嚐”,然后赵兴旺夫妇上香敬酒、作揖跪拜,新郎新娘行礼更重,要三跪六拜。接下来是鼓乐队给“娘娘”表演吹奏,鼓乐队吹奏了最流行的,“娘娘”和观众都喜欢听的“拜花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曲牌,博得了大家一片喝彩声。
表演完之后就是最后一项议程拔花求子。赵兴旺夫妇和新郎新娘给娘娘作揖跪拜后,踮着脚尖伸长手臂,在高高莲座上的花篮里抽取一束花,因为花篮高他们只能摸取不能拿下花篮看着抽,无法挑选“男女”,只能碰运气看手气听天由命摸下啥算啥。结果人走时运马走膘,鸿运当头手气高,他们竟然非常满意地抽到了“男娃”花束。赵新民妈高兴地抱着花束不放,小心翼翼的一路小跑,到家后把花束安放在洞房新炕上觉得最安全最保险的角落。赵兴旺和赵新民父子二人喜欢的在娘娘莲座前又趴下磕头。韩梅冷冷的站在一旁毫无表情,像一个无事人一样。
娘娘莲台上花篮里的花束是纸做的,顶端是一朵黄色花朵身上是绿杆绿叶,黄色花朵的中心是小小一点花蕊,花蕊是黄色表示是男孩,花蕊是红色表示是女孩。因为花蕊很小很小,一般人不用心看是看不出来的。经常花篮花束插得满满当当,即便你看着挑也很费时费劲。这些花束来源,一方面是应验的还愿人还愿时再做出一定数量的新花束插入,另一方面是娘娘庙主持(管庙人)雇人做出,因为庙里经常有人捐款,有人压香钱,有收入。
韩梅是正月结婚的,到十一月生下一个白白胖胖虎头虎脑六斤二两重的小子,非常亲非常喜人,自结婚以来一直紧锁双眉愁眉苦脸的韩梅,第一次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亲切的在小宝宝脸蛋上亲了又亲,爱不释手。她第一次尝到了做母亲的甘甜滋味,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心情,这是天然的是情不自禁的。
赵兴旺夫妇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又是给“月婆”熬米汤又是给“月婆”煮鸡蛋,增加韩梅营养,让韩梅产出更多奶水供应他们的孙子。在给他们这个掌上明珠宝贝疙瘩起名字上,两位老人大大费了一番周折,动了一番脑子,他们要让孙子名字起的响响的亮亮的,叫的大大的,像国家领袖的名字一样,社会上人人都知道。他们考虑孙子将来长大一定是叱咤风云的栋梁之才,是干大事的料,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怎么能行。小名(乳名)按一般惯例他们就亲切的定为小宝,大名他们专门花钱请懂易经学的起名师,结合孩子生辰八字、命脉、亲属关系、家族宗世及赵姓,采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五虎上将赵子龙的威名定为赵子龙。
1960年11月初三是小宝三岁生日,初八是兰州市白塔山娘娘庙古庙会,初八早上一大早韩梅就和赵新民领着小宝去白塔山娘娘庙第四次进香。前面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去,谢恩娘娘赐给他们这么好的宝贝儿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逛庙会进香的香客特别多,一路上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娘娘庙位于一千五百多米的山清水秀松柏掩映环境极为清静优雅处。庙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子孙娘娘、东岳大帝、关帝、药王等神祇。全庙占地面积约一万平米,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娘娘殿、东岳殿、玉皇殿、钟楼、鼓楼。这是一个四进院落,院内三五百年古柏参天古碑林立。庙门两边对联是:
上联金阙化身荫庇世间金弹子
下联玉枢掌握除生天上玉麒麟
横批有求必应
要登上娘娘庙,最后必须经过一段约三里长的栈道,这段栈道是古时人工在一座悬崖绝壁上一錾一錾开凿而成,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只能一人勉勉强强通过,上下人流同时通过时只能在中间的回避处进行。偶尔还会出现一段手指头大小的活动卵石路,遇到这样路段更需要加倍小心,必须小心翼翼如履针毡,一旦滑足必然人仰马翻九死一生。这段三里路程人流更加拥挤不堪,开始赵新民抱着小宝。走着走着累了他就让小宝拉着他的衣襟尾随,韩梅紧跟其后,因人太多走不动一点一点往前挪。忽然不知是一只松鼠还是一只飞鸟从下边深渊掠过,小宝看见觉得新奇,急忙撒手探头探身往下看,咕噜一下滚下深渊,赵新民赶紧大声呼喊,说时迟那时快韩梅奋不顾身拽着悬崖边荆棘野草就往下哧溜救儿子,满沟坡满悬崖尽是荆棘、酸枣刺、树树叉叉,韩梅根本不知道怎么往下溜往下滚,她只是嘴里不断呼喊着孩子名字小宝小宝。幸好孩子被一个离顶大约有三十多米的树枝挂住了,她也顺路溜到这里一把把孩子抱住。此时上边的人已从娘娘庙取来了救生绳,赵新民迅速把绳子放下,她把孩子捆绑好让孩子先上,韩梅上来时衣服被荆棘撕扯得烂七八糟,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不像个人样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第二回梅红叶绿
韩梅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生孩子后调动到车间冲床上工作。具体工作是产品冲眼,就是在一个瓶盖样的工件中心冲出一个孔。她开始上冲床后和原来的操作者一样,先把工件放在冲床上模具上的导槽里,然后踩下冲床离合器踏板,冲头便随着曲轴转动向下冲入模具导槽里的工件,完成一件产品。这种操作方法唯一的好处是安全,但它原始、效率低,韩梅上冲床后她试着让冲头连续工作两次,第一次冲头随着曲轴转动上升时的时间,她迅速地把下一个工件就放入导槽里,这样冲头连续第二次下来时就加工了第二个工件,第二个工件和第一工件加工中间冲床不休息,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接下来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和提高,她可不停冲床冲头工作,连续递给冲模导槽里工件,让产品流水作业一个个不断加工出。她的这种熟练操作法得到工友和车间领导肯定和赞扬,带来了工作高效率,本人也堂而皇之顺利成章的上了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光荣榜。
但瓦罐不离井口会自破,韩梅这种工作方法由于双手长期处于冲头不断下冲的危险状态下,稍不小心就有伤害手指的隐患。赵新民提醒她后她也觉得是这样,她又开动脑筋,怎样既能维持这种操作方法又能保证双手安全,想来想去最后她想出了用一条活动导板,滑动在两边有固定导板的导槽里,导板上开有若干个盛放工件的园孔,圆孔中不断放入待加工工件,将导板沿着固定导槽向前滑动,冲头下一次导板向前进一个工件,这样双手就躲开了工作中的冲头,保证了安全。她把她的设想讲给赵新民时,赵新民也觉得可行。赵新民便很快划出了图纸,并下达加工车间加工出零件,安装使用后效果还不错。此后韩梅又做了进一步改进,把递料方法改为冲头上升连齿条,齿条拨动齿轮转,齿轮上固定一转动圆盘,圆盘周边开孔盛放工件,冲头上升一次拨动圆盘转动一个工件,加工出一个产品,相当于一个自动递料机构。这一下可在车间和厂里炸开了锅,大家相传冲压车间临时工韩梅发明了一台自动递料饥。
递料方法的一步步改进在厂级干部中受到了阻力,在长期执行纳入工艺流程过程中,还是颇费周折的。
最后能突破这一阻力定为工艺程序在生产中贯彻执行,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它实实在在的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安全代表了先进,第二,赵新民以技术干部身份阐述了这一改革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对革新的影响力,第三,冲压车间全体工人的呼声。由于这一阻力束缚了人们革新创造的积极性代表了保守,很快的就被突破了。
五一劳动节快到了,红光机械厂准备举办一个较大型的文艺晚会庆祝一下,借此活跃一下全厂职工的文化生活。要求每个车间必须出一个有水平像样的文艺节目,经赵新民报名车间领导调查落实后选中了韩梅。结果韩梅不负众望和车间另一名男选手表演了眉户剧朝阳沟,韩梅不愧为有文艺细胞的女性,她扮演兄妹开荒里的妹妹是一个傻里傻气天真烂漫的山沟小姑娘,她扮演梁秋燕戏里的梁秋燕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农村村姑娘,今天她演朝阳沟戏里的银环姑娘又彰显出踌躇满志响应党的号召,决心奔赴农村的城市青年学生派头。出场后她的碎步圆场,她的一招一式,她的眼神表情步步是戏句句是银环,博得文化宫舞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她对戏的栓保演员随然也登过台,但不论表演还是唱腔都逊色与她,更加突出了韩梅的艺术才华。此后韩梅在红光机械厂的知名度更为提高了,赵兴旺赵新民父子沾沾自喜也心气高傲了。
一次厂级干部会未开会之前,因刚过五一大家纷纷议论文艺汇演,都异口同声赞扬韩梅,赵兴旺兴奋地亟不可待的发话到那是我儿媳。赵新民的同事朋友一见到赵新民无别的话总是一句:赵技术员,老赵,交了鸿运了,娶了这么漂亮能干的媳妇!
“老赵啊,舞台上的美媳妇生活上美吗?”“赵技术员,舞台上大嫂哪秋波飘动的眼神在家里也飘动吗?”知己的朋友见到赵新民更加开放更加直接开玩笑到。
第三回醉死梦生
韩梅结婚离开杨柳村后,张英泽虽然仍坚持他的终身不娶原则,但精神上萎靡不振浑浑噩噩,生活上酗酒吸烟成为常态。
明天是同龄好友杜二狗的大喜日子,昨天张英泽和几个二狗的朋友就到家帮忙。昨天主要工作是杀猪宰羊清理卫生,今天早上是巷道各家挨门逐户借吃席的桌椅板凳,他们出东家进西家忙乎了一上午。中午妇女们收拾伴郎新郎送头面的调盒,调盒里要装两个扎鸡蛋的馄饨馍(这叫喜头馍,代表新郎新娘)和八个不扎鸡蛋馄饨,共十个馄饨叫十全,另外还有新娘的头花,短欠的彩礼钱。总的是第二天新娘出阁新郎家应送的东西都要带齐,以备第二天新娘顺顺利利“上轿”。这个礼盒(调盒)由媒人、新郎、伴郎三人送到新娘家,到哪儿还要说一些道喜、贺喜、恭喜之类的礼仪客套话,讨得娘家爸妈的喜欢。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喜欢的收拾着调盒,张英泽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冷冷的观看者,有人注意到了互相递了个眼色,吵闹热闹的场面立即安静下来了,顿时显得非常尴尬,能应对场面反应快能说会道的李二婶急忙转向张英泽说道:
“泽娃,思想想开些,小梅不讲良心撇了咱们骗了咱们,人在干天在看一定会有老天报应她,咱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世界大着呐,好姑娘有的是,回头二婶给你介绍一个,保证比她小梅强十倍八倍。”
“是呀,我们大家都操点心,好女人有的是。”大家都纷纷为张英泽鸣不平。
听到大家的劝说张英泽心里更难受了,他知道大家误解了韩梅错怪了韩梅急忙说道:
“二婶,你们大家错怪了韩梅,韩梅是被逼无奈才这样做,韩梅是冤枉的,她这样做也是为了我好,让我对她死了心早日成家。”
“噢!原来是这样。”大家异口同声惊叹道。
张英泽精神上思想上每天除过承受着这样的外界压力外,还承受着家中母亲的压力,还有一种无形的煎熬纠缠着他,那就是对韩梅的情感。这三重压力压得他气喘嘘嘘几乎透不过气,既无法摆脱又无法处理,只能浑浑噩噩以酒浇愁。
张英泽母亲看到街坊邻里同年等辈一个一个青年都结婚了,而张英泽仍然无动于衷,心里十分着急,不是好言相劝就是高声恫吓不是请媒人说亲就是直接把姑娘请到家中。张英泽总是笑呵呵软推硬扛,婉言谢绝,气的母亲在他身上头上不断拍打。张英泽完全理解母亲的愿望和心情,社会上那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儿子早日成家立业,家庭生儿抱孙,延续自家香火,可自己二十好几岁了仍然光棍一根,母亲能不着急吗。想到这儿他情不自禁地暗暗落泪,觉得自己长大了不但不能帮母亲排忧解愁反而给母亲增加负担,成为母亲的累赘。
在爱情问题上张英泽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除了韩梅他再也不会爱任何别的女性。即便现在韩梅已出嫁他不可能得到她,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她,他用大哥的眼光和身份关怀着她,绝不让她受到任何伤害。大家误解她错怪她时他心里十分难过,他会挺身而出为韩梅鸣冤叫屈报不平。他心甘情愿为了韩梅终身不娶,硬可牺牲自己牺牲家庭,意志坚如磐石。
168年前匈牙利爱国主义战士著名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它道出了生命、爱情与自由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献身的自由。裴多菲出身于一个社会最低层的贫苦家庭,23岁时喜欢上了一个上层社会家庭的小姐尤丽娅,但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可望而不可求,后来由于裴多菲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娶得了尤丽娅,但蜜月未满战争爆发,他毅然决然放下妻子奔赴前线为国效力,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裴多菲最终牺牲在战场上,时年26岁零7个月。
步着“自由与爱情”描写张英泽目前的心境应当是: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二者都不放心内如火烧
张英泽与裴多菲的心境表达有不同处也有相同处,不同处是后来社会地位不同身份不同,裴多菲成为诗人家境和社会地位显著改变,张英泽仍然是贫苦人,裴多菲诗里的生命指的是自己生命而张英泽的生命指的是母亲生命和家庭生命,张英泽母亲高声发火时要死要活,要张家后继有人。最大的区别是裴多菲为了自由二者皆可抛,张英泽是为了自己以后二者皆不抛。但他们有一个最大共同处都是描述生命与爱情的。而且写出了爱情的伟大、圣洁与重量,非常可贵。
晚上,杜家前一天一切婚前礼仪都进行完之后,杜二狗专门做了几个下酒小菜招待前来帮忙的朋友,张英泽顿时酒性大发摩拳擦掌划起拳来。开始还文质彬彬慢条斯理你一杯我一杯,文明出拳礼仪出拳文明饮酒礼仪饮酒,但后来随着酒精刺激老太太纺线线逐步上劲,加快速度加快步伐进入拼刺刀白热化。
一心敬你,两相好,三桃园,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巧图,八仙过海,快到了,满堂红。这是刚开始时的十句行酒令,输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且饮完后把酒杯反扣下高高举起,让大家观看自己干干净净彻底喝完了。有时还要说几句笑话或开个玩笑,轻松轻松活跃活跃酒场气氛。随着速度加快气氛逐渐变浓情况紧张起来,两划拳者脸面绷得紧紧地眼睛睁的大大的,互相监视着对方,看对方是否出错耍赖。到最后白热化拼刺刀时,双方胳膊肘拄在桌子上脸对脸拳对拳,只说数字1、2、3、4、5、6、7、8、9、10。
张英泽由于经常喝酒,最大量可达斤半甚至二斤,在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大家便暗暗合计整治他,以他不喝干净罚酒,以他出错拳或输拳大家摁住灌酒,喝得他晕晕荡荡酩酊大醉。因点着的煤油灯油尽灯灭,有人便把手电打开蹲在桌子上照明,光柱直射屋顶,张英泽手指着光柱嘴里含糊不清的嘟囔着:
“你们大家信不信,我可沿着这根白柱子爬上房顶。”说着他就张开双手双臂扑了上去,一下扑空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第四回韩父归天
韩洪俊因心梗突然去世,终年48岁。
韩洪俊生前曾流露过他死后要回老家进祖坟,韩梅尊重父亲遗愿将父亲灵柩送回老家。千里迢迢从兰州搬灵柩到山西何其容易,一路上除正常的运费外,韩梅又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逢关过卡付小费不说还得磕头作揖求爷爷拜奶奶,本来重孝在身心情悲泣,还得强装笑脸迎合别人。没有办法,母亲年龄大弟弟尚幼,家庭大梁只有她来挑。按照杨柳庄的习俗在外死亡者老人(上面再无长辈),灵柩只能进家庙不得进家里,就是少者也不能进家里更不能进家庙,只能停放于村外破窑洞,因而韩父灵柩准备停放于村内韩家祠堂。当灵柩到达村口时已有迎接锣鼓队等候在那里,锣鼓队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把灵柩迎回了韩家祠堂。
韩家祠堂是一座四合大院,正北房悬挂着韩家祖辈的诸位神位图,韩父灵柩停放在神位图之前房子中央。灵柩前是灵位桌,桌子上摆放的是韩父遗像和烧香香炉,灵桌下面放有烧纸灰盆,俗称烧纸盆。吊唁者焚香于香炉,烧钱化纸于烧纸盆。按习俗男棺大头女棺小头要守灵坐草七日正,但搬运灵柩路上用时三天家里就只剩四日。地面灵柩四周铺满麦草,韩梅和韩冬姐弟两日夜跪卧在麦草上守候着父亲灵柩。一般家庭守灵坐草子孙满堂轰轰烈烈,但韩父灵堂冷冷清清只有韩梅韩冬姐弟二人甚为凄惨,白天还好说人来人往大家忙着办理各种丧葬事宜,但一到晚上人们各自回家灵堂内外整个祠堂万籁俱静一片漆黑,尽管灵前点着蜡烛,但孤灯伴灵柩,阴风徐徐,姐弟二人紧紧地相依在一起。
守灵坐草按字意简单理解应当是守孝尽孝,那为什么这样守孝尽孝呢,传说是从前社会落后条件艰苦,妇女生孩子坐在草蓐上,非常痛苦,因而父母百年后子女也要跪卧在草上谢恩,饱尝母亲当年生自己时的痛苦,告诫自己不要忘本。
韩父出殡灵堂笼罩在一片悲痛、肃穆沉重的氛围中,哭声哀乐声声不断,纸扎挽幛满堂满院。大门口白色纸黑体字挽联是:
云海茫茫天涯何处寻父爱
清风徐徐堂前再无唤儿声
灵堂门口对联是:
珠泪洒湿堂前地
哭声震破帘外天
1938年前后,杨柳庄和全国各地一样遭受到军阀、日军、国民党反动派的蹂躏、骚扰战乱不断,再加上黄河滩土匪的派粮派款,民不聊生诚惶诚恐。有一首民谣唱得好:鬼子占领东阳县,土匪驻扎黄河滩,政府派粮又派款,老百姓日夜不得安。
当年年底各股力量三天两头到村里抓兵抓苦力,年轻人多少不能在家里待了,纷纷外逃谋生。年尽月终本来是在外人员回家,家家团圆欢度新年的大喜日子,但韩洪俊的父母不得不含着泪水忍痛割爱,把十六岁的韩洪俊连夜送出。那天天不作美,雪花纷纷扬扬北风刺骨天气异常寒冷,韩洪俊母亲虽然做好了饭为儿子送行,但满桌子饭菜一口未动,全家人沉浸在沉重难受中,母亲泪花滚滚双手把馍馍筷子递到儿子手中,韩洪俊又放回饭桌。临别到了大门口,母亲把韩洪俊拉抱在怀中,父亲拉着驮着行李的牲口在雪地里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看到老婆还不肯放手,他一把上去把韩洪俊生生的从母亲怀里拽走,儿子喊着母亲,母亲喊着儿子,悲凉的喊声响彻苍茫寒冷的夜空。
当晚韩洪俊和其他几个年轻人要一起西渡黄河,然后次日再穿过陕西到甘肃兰州,投奔一个远房亲戚。
黄河西渡的大渡口像风陵渡、禹门口等都由政府或军阀、土匪等控制、盘查,十分严格很难通过,韩洪俊他们只能找一个偏僻人们不太关注的码头庙前渡暗渡,暗渡的方式就是坐羊皮筏。羊皮筏是一种原始的古老的并且简单的摆渡方式,非常危险,既不安全,又在十好几里的黄河水面黑夜偷渡,更增加了危险不安全性,但除此以外别无选择,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就此一搏。划筏子的水手“筏子客”扛着筏子来到码头将羊皮胎的一面放进水中,在木排上铺了几块垫子,叫韩洪俊他们两两背靠背坐着,并且坐位按筏子客指定位置不能随意乱坐,这是为了保证筏子在水面永远处于平衡状态。羊皮筏俗称“排子”(相当于山上伐木顺水漂流的木排),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并排捆扎在方形木架上制成,无头无尾无边无栏杆,整个羊皮筏像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方形树叶,水浪随时随地击打人身,它无动力只能顺水漂流,全凭筏子客的经验深谙水性左打右转掌握航向,韩洪俊他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河面上提心吊胆,一会浪头把他们高高抬起一会又把他们忽地放下。本来冬天天气就寒冷,现在黑夜衣服又被水浪打湿,大家倍觉湿冷难耐。好在还算平安到达对岸。每个人都长长出了一口气。
到了兰州韩洪俊首先在一家水打磨磨坊磨面,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要到远在河边的两间磨坊,开启水闸门让水流冲击磨盘下的大木轮转动,再由大木轮带动上面的磨盘转动,他把一簸萁一簸萁颠簸挑拣好的干净粮食倾倒到磨盘上,随着磨盘转动白白的面粉磨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工作,成就了他后来用簸萁颠簸粮食的好手艺,别人需要十分八分清选一簸萁粮食,他只用三五分钟。大约一年多后随着人事和环境熟悉,韩洪俊经朋友介绍跳槽到一家精货铺站栏柜台卖布匹。这样他便投身到了做生意行业,解放后随着公私合营政策实行,他转身成为一名供销社职工。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肯动脑子经营,他把布匹这一门市部经营的红红火火,多次受到上级表扬和嘉奖,一步步被提升为供销社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