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孩提时代的乡村,由于高效便捷交通工具的缺乏,各种物资采购总是较麻烦。偶尔出街,靠步行到镇上,单趟行程就需要半小时到40分钟,后来自行车普及,稍为便利。所以,家里的零食总是显得种类稀少而且无比可贵。由此,游走于乡间的各类美食担子,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显得分为重要。
最常见的是换糖担子,一个担子两个箩筐,一头的箩筐是一整大块的麦芽糖饼,我至今不知道这个糖饼的具体制作方法,只记得是糖饼略带黄黄的焦糖色,是稍偏硬的质地,上面一层白色糖霜,面上覆盖一张塑料尼龙纸用于防雨防尘,一头的箩筐则装满了家家户户用来换糖的各种废品,最多的就是破鞋子、牙膏皮、农药瓶了,换糖担子有独特的吸引人的手法,不用吆喝,他手上有一个叮叮当当的铁块,一路行来,一路敲击发出声响,当孩子们听到这个有节奏的清脆的“叮叮当~叮叮当”声音响起,就知道这个换糖担子来了,要在他走到自家门口前,赶紧抓紧时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快速搜罗出牙膏皮、农药瓶、破鞋底等等,这个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每次把废品交给换糖人的时候,他总是只敲下一点点少的可怜的麦芽糖给我,但是就是这么一小块麦芽糖,在啃下一块含在嘴里时,那种瞬间弥漫开来的甜蜜蜜的美妙滋味,就能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份业已封存多年的记忆,如今想来仍充满趣味,也似乎甜蜜了整个童年时光。多年以后,在街上如果偶尔遇到这个复古风的担子,忍不住停下脚步再买一块尝尝,却全然不是那个味道了,有点惆怅。
到了夏天,有背着木箱卖冰棍的。一个长方体木箱,里面装满了冰棍,再用一块棉絮用以隔热保温,卖冰棍的用一块小木块敲打木箱外表,一边行路一边敲打,用土话吆喝“卖棒冰哦~”,孩子们一路欢呼雀跃,吵嚷着买冰棍吃。虽然当时只有赤豆棒冰、绿豆棒冰这么两种内容物和包装都极为朴素的冰棍,但是守候着卖冰棍人路过,这已经是整个夏天每天都最为期待的环节了。但是卖冰棍的也不是天天来,有时候路过家门口时冰棍也已经卖完了,孩子们就不免会很沮丧。
虽然可能会错过夏日午后的冰棍,但是到了傍晚,还有熟食担子呀。熟食最畅销的季节也是夏季。当时隔壁村有个师傅,五六十岁了,到了这个季节,自己每天在家里烹饪酱鸭、白斩鸡、猪肉榨菜末嵌油豆腐、五香卤豆干这几种熟食,到了每天下午近傍晚时分,家家户户把饭桌抬到了水泥场上准备开饭了,他就或骑着或推着他的廿八吋大雁牌自行车,一路丁零当啷地来了,往往伴随着他的吆喝,以及清脆的“丁零零”自行车铃声,从大概村东头三五人家远处,由远及近地传来。这时候,如果晚饭菜不太够、或者想加个菜改善下,有时候是小孩子嚷着要吃,家里大人就会向他买些熟食。我就记得当时他的自行车后座上挂了个大铝锅,里面装满了熟食,锅盖一掀开,那个卤香味扑鼻啊,让人咕咚一下直咽口水(没错我就是那个咽口水的小孩)。前面车篮里,还放了个大铝饭盒装钱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后座上掏出砧板,再掏出菜刀,用自带的抹布把刀一抹,娴熟地将白鸡酱鸭斩成块,斩好了就装在买家自家的菜盘里,还不忘给你舀一勺自制卤汤给你淋上,又鲜又香。后来才知道还有“XX酱鸭”、“XX烧鸡”,近年又有了“XX丰”,虽然口味也都不错,购买也方便,但总比不上小时候那个熟食担子来的有诱惑。记忆深处那股鲜香甜美的卤味,悠远绵长,伴随着卖主的吆喝声和车铃声,穿越、丰润了整个童年略显贫瘠的时光。
随着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农村交通日渐便捷、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资采购也更为便利,这些原本适应乡间慢生活节奏的行走的美食担子,也日渐从大众生活中隐退了。但在当时各种物资尤其是零食相对匮乏的年代,它们给乡间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期待和欢乐,成了童年岁月中点点滴滴的小美好。相比于现代生活中随处随时可点的外卖,那种守候与期待、惊喜与满足,更是现代孩子们无法体会的愉悦。“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得一天只够买一根冰棍,这种慢,对行色匆忙的现代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