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当部队文书的那些年 / 第三章:走的是他?

第三章:走的是他?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聪明!”小康叫回陈聪明,这孩子还伸着脖子看连队战士们闹闹哄哄地收拾歪老松残骸的情景呢,嘴里埋怨着它打扰了大伙儿难得的休息日。“你看一会儿,我去跑跑步。”
  “是!坚决完成任务!”聪明调皮地敬了个礼。
  上周,士官晋级考核刚结束。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小康很少参加体能锻炼。那次武装五公里考核,他拼了半条命才刚刚及格,回来就发起了高烧。这让他觉得十分羞赧。躺在床上,小康成了聪明“保障”的第三个人。难得的无事可做之中,他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陈,奇怪,好像老文书从来也没有过什么头疼脑热,军事素质也始终保持优良——即使升至三期士官,他仍然坚持每天去训练场跑几圈。那几年,自己似乎真的没有为老陈做过点什么。反倒是老陈,这位自己的“师父”、聪明的“师爷”,毫无保留耐心细致地把一名文书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全部传授给了自己。走在通往团训练场的林荫小路上,小康忽然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连师父的一半都赶不上,便加快了步伐奔跑了起来。
  第三圈了,这才刚刚是三公里的开始,小康就觉得吃力了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哦,好像就是上个月那次营长查岗之后,自己就好像焦虑了起来。斗地主侃大山都无法排解小康心里关于退伍的担忧,只好破了戒以烟解愁。不过在旁人眼中,这抽烟仅仅是吴文书越发老成稳重的表现。小康是个越焦虑就表现得越平静的人。这也是老陈教给他的“秘诀”之一:越是没有头绪的时候,越是在“大场面”,一名优秀的文书越是要保持冷冷静,至少看起来必须冷静。
  可是,连老陈那样优秀的兵都走了,自己值得让营里留下吗?
  这是第一次,吴文书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质疑。
  “文苏(书),跑步哪。”原来是通信连三班长,即陈聪明原来的新兵班长。他是个自我锻炼意识很强的二期士官,周六周天坚持自我加压,腿上还绑着两个5斤重的沙袋。
  “嗯,素质不行啦,得练练。”吴小康轻喘着回答。
  “我就资道、你肯定要、要留二期噻!”三班长是个湖南人,此刻已汗如雨下,看来已经跑了不止五公里。
  “没想好呢。”
  “哎呦,我听梭(说)啦、以后营部就资(只)有一果(个)文苏(书)、我们都打赌啦、肯定是你咯!”
  “为什么?”小康甚为差异。不过也是,部队的很多信息虽然是保密的,但一些非绝密又关乎官兵切身利益的非绝密消息往往像山中野火一样,传播极快。
  “你干得辣(那)么好、营长教导员哪个舍得退你嘛、不过、也说不定、你知道、那个陈聪明是教导员的……”显然,三班长知兵知得很到位。后面的对话小康兵很不走心,因为它很快上升成了一场关于“人情社会”和“中国式关系学”的讨论,而这并不是他感兴趣的话题。三班长的湖南口音在耳边呱噪着,被耳边呼呼的风吹得越来越远。小康的脚步越发沉重,心甘情愿地掉在了三班长虎虎生风的步伐后面。
  事实上,在一个月同吃同住同睡的日子里,吴小康觉得陈聪明和自己贴了标签的那种“关系兵”并没有共同之处。骄傲任性、素质差、理直气壮地违纪,这些在这个第二年兵的军旅生涯中还从未显露过一星半点。在成为通信员之后,小康也从未觉得这个传闻中教导员的亲戚有任何“搞特殊”的迹象。陈聪明就和每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兵一样,还是个特别讨人喜欢、聪明伶俐的农村兵,小康没有理由不把他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其实,他知道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弟弟般的战友。
  不知道有没有跑满五公里,小康跑不动了。体能服已经湿透,被初冬的晚风一吹,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251团北面的群山峰顶罩入了白色的雾霭之中,天色就从那里暗了下来,马上要下雨了。为了不再次感冒发烧麻烦聪明照顾自己,小康一路小跑回了连队,可他的心情并没有因出了汗而轻松多少。
  是吧?留下的会是聪明吧,而且,可能不只是因为他的“聪明”……
  “班长,这份申请您帮我看看,哪里还需要修改?”一大早,小康刚吃完饭回到文书室,聪明就将一份两页纸的申请递给了过来,他扫了一眼标题——《退伍申请书》。什么?!小康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他惊讶地抬起头,有点不好意思的聪明挠了挠头。小康低头在第二页确认了署名:陈聪明。
  ”聪明,你要退伍?”小康太意外了。在他自己和所有人的潜意识里,这个勤劳积极的战士在退伍季到来之前,明明没有表现出任何常见的“退伍前综合症”临床反应,作风依然扎实,就连新闻连播结束后的讲评,这个老兵都会打报告上去。也是因为如此,小康和战友们都不知不觉地把他看成了营部文书室这个山头的第二只“小老虎”……
  “嗯,我妈妈一直生病,和我爸又早就离婚了,我觉得还是早点回家比较好。”原来如此。这个十九岁士兵的早熟懂事源自于不易的生活经历。小康觉得自己先前未必有点“小人”了,度聪明之腹的小人。这几个月以来,他内心中对待这个“小弟”的态度随着退伍季的骚动,变得越来越摇摆,甚至萌生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焦虑。可是现在,聪明的《退伍申请书》就在面前,自己的一切烦恼与焦虑竟然都成了杞人忧天……不,是“小人忧天”。原来,徒弟从来都没有想要攻占自己山头、占山为王的意思……
  “好,我先看。”小康感到心中五味杂陈,先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自己可以成为那个留队的“1”了,未来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老文书”。然而,在他读完了聪明的申请书之后,开始有多轻松,现在就有多沉重。
  陈聪明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嗜酒,不顾家庭,他八岁时就随母亲回到了娘家生活——贵州的某个小山村,也就是教导员的同村。是三人成虎的流言让“同村”关系变成了“同宗”的亲戚。话说回来,这份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关系,确实让教导员比对其他战士给聪明多了一分关心,但聪明事实上从未得到过不符合他能力素质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麻绳专挑细处断,上个月,本就体弱多病的聪明母亲为了在赶集时售卖自己手工制作的红糖,不幸遭遇了车祸右腿骨折,之前赖以为生的红糖也做不了了,只能在家静养。聪明的几个姨轮流来照看着。
  怪不得,野菊花热烈绽放的这些日子,聪明的笑脸却越来越少,少得几乎变成那个了三年前的单纯木讷的吴小康。如果这就是一个男孩到男子汉的成长,小康宁愿他永远是个孩子气的小徒弟。
  聪明的母亲在和儿子的电话中次次苦口婆心劝他努力留在部队,转个士官,说家里一切并不需要他操心,她希望儿子能够在部队好好发展,走出那个偏僻落后的山沟沟——至少,再在部队里长长个子啊!这个十九岁的兵由于长期的营养缺乏,下连的时候才只有一米六五的样子。聪明怎么不想留队呢?其实他和小康一样,早已爱上了这片闽南大地,热爱火热的绿色军营和亲爱的战友们,这个诺大的文书室也已成为了他和师父吴小康共同的战斗堡垒。他是那么享受和师父一起“足不出户”就能帮助营主官运筹帷幄的成就感,他原以为,这里就是他军旅生涯的起跑线。每一次,聪明羡慕而崇敬地看着吴班长熟练地操作者各种电脑程序、处理各种文件,他都暗下决心成为像师父一样,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好文书。他想留下啊,留转士官啊,从“小文书”做起啊,那时候,师父就成了“老文书”了吧……
  可母亲的伤病叫他心痛。教导员不是没有暗示过自己,这次改革缩编,如果聪明想留下,他有能力“办妥”,何况他本就是个优秀的战士。但,聪明是聪明的,他知道这就意味着师父将被挤走。这些日子,虽然班长嘴上不说,但他买烟的频率增长之快掩盖不住他心中的烦恼,聪明都看在眼里。难道,自己真能做到“以怨报德”吗?让营里满天飞的各种传言应验?如果那样,自己还有底气做个好文书吗?
  于是,聪明决定好了:退伍返乡。为了照顾母亲,也为了能在风言风语面前“挺直腰杆”,为了不辜负这份师徒之情。
  251团通信营,揉不得半点儿歪风邪气和虚头巴脑。这里有的,该是“为能者让路”的气正风清。这句话,是每个新兵来到通信营时,教导员给他们上的第一节政治教育课。
  这些心里的话,聪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他左等右等,吴班长也没有回复曾应许他的“修改意见”。三天过去了,通信连真有能耐,不知又从哪里运来了一颗不很高却笔笔直直的年轻树苗,种在了歪老松原来的树根坑处。这还是一颗同样普通平凡的松树,树下站着一个人,正仰着脖子认真地凝视着它,又想像在思索什么。
  是吴班长。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小康念念有词。他注视着树,而吃完饭从食堂走出的一队队士兵好奇地注视着他。小康抬起头望了望远处的营部,正好看到了聪明着那标志性的稚气微笑。
  “聪明,你应该留下,班长也知道,你想留下。改革改革,有改就有革,有革才能新。你是一颗新星。既然阿姨也希望你能留在部队好好发展,就别辜负她。好好干,把通信营文书的门面儿撑好了。班长无论在哪儿都一样高兴!”当晚,聪明收到的,不是自己退伍申请的修改稿,而是吴班长的一封信。他攥着这封信,红了眼眶。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