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丽红姐,这就是州苏市?”陈红枝看着远处的城市说。
“应该是的,我也是第一次来。”吕丽红迟疑回答,她也不敢确定。
春节时吕建国找来说有一个临时外派到州苏市的工作,待遇高出一倍,让自己挑选几名工人组成团队准备一下节后就出发。
因为待遇好报名的人不少,吕丽红和赵玉凤商量后挑选了八名员工就坐飞机到沪海,然后转车到州苏市,解明明在这里等着她们。
“建国,让我开会吧。”何昌明眼巴巴地说。
“现在还不行,再跑一段路就让你开。”吕建国开着自己的吉普车一路飞驰。
何昌明自接手吕建国的煎饺摊后生意一路顺风顺水,特别是录像厅开业后他成了唯一的快餐供应商,每天生意相比于在学院西门时好得不得了。
虽然学生放寒假但录像厅的生意有明显的回落依然有一定上座率,因学生减少环境变得清净;
附近很多年轻的工人带着恋人进来消磨时光,填补了不少空缺;
工人的消费比学生高出一大截,何昌明的生意不降反增。
他春节在老家呆了几天就匆匆赶回来,结果节后第一天还没开业就被吕建国拉上车来州苏市帮忙。
一路上吕建国教他开车,事还没办倒先学会了一门新技能。
1992年江城到沪海之间还没有高速公路,两人一路走走停停用了二天的时间总算到了州苏市。
“总算到了,就是这家店,我们进去。”吕建国将车停好,两人走进店里。
“建国,你们总算到了。我们都等了二天了。”吕丽红停下手中的活笑着说,她正带着手下练习包包子。
“表姐,准备得怎么样了?”吕建国问,吕丽红是吕大山的女儿,比吕建国大三岁。
“没有什么难度,明明和我们一说就基本掌握了。”吕丽红轻松地说,
这包饺子和包包子手法大同小异,不过是形状和褶皱多少的区别。
“确实做得不错。”吕建国看了看几位员工的作品,十八道褶肯定做不到,但用来出售完全没问题。
“吕哥,我干着什么?”何昌明问道。
“你还是老本行,煎包子。我们这就开始。”吕建国带着何昌明准备起来。
那天解明明问清爷爷遇到的问题后,头大之下首先想到的是找吕建国来救场。
吕建国带着张娟已把沪海的几家上市公司调研了一遍,正打算回江城准备过年时接到解明明打来的求助电话。
1992年的州苏市主城区的范围不算太大,吕建国赶来仔细的察看了一遍——新店在城西,与城东的老店遥相呼应。
交通便利、客流密集,显然是精心选择的好位置。店面布置、工具配备都一应俱全。只要人员到位就能立即开业。
店面设备没有问题、原料供应没有问题,市场客源没有问题,只差熟练工人制作产品而已。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吕建国和解明明商量了一下,租下了几间房子添置了床具当作员工的宿舍,决定过完年就带人过来帮忙。
吕丽红现在是食品公司商场部经理,接触的都是各单位的采购科长之类的人物,居然要重操旧业带领工人包包子;
这落差有点大,要不是看在表弟吕建国反复恳求的面子上说什么也不会答应。
她带着手下过来看了店面直皱眉,这店面也太小了。
不用和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比,就算钢城的好味道店的一间正屋不比这家店小,至于包包子的隔间按陈红枝的话来说:小得连转个身的地方都没有。
不过既然来了,好歹也得干上一段时间。这飞机票可是吕建国花了不少钱的,如果让自己掏钱只怕一辈子都不可能花这钱了。
几人就安心在解明明的指导下学着包包子,又到城东的老店参观学习了一番。
好在人人基本功扎实,从饺子到包子切换自如,两天时间就达到标准。
生煎包是流行于沪海、江浙及东广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小吃,简称为生煎。
由于沪海人习惯称“包子“为“馒头“,因此在沪海生煎包称生煎馒头。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还有鸡肉和虾仁等其它品种。
特点是:皮酥、汁浓、肉香、精巧。轻咬一口,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以出锅热吃最好。
解明明这几天忙得焦头烂额,爷爷很快旧病复发回家休养,两个店的事全交到她的手上。
无论解明明如何劝说,老店的叔叔阿姨就是不肯来新店帮忙,连过来做下技术指导都不愿意。
解明明只得带人到老店参观学习,幸亏江城来得都是熟手上手很快,让解明明松了口气。
和面、调馅、擀皮、制包、煎熟。基本流程和饺子没什么区别,细节差异是调馅的口味、擀皮的厚度和火候。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何昌明在老店呆了半天就搞清了煎包的技巧和火候窍门。
他表示习惯了吕建国用的大号蜂窝煤炉子,现在的炉具不顺手。
吕建国早有准备,从江城带了模具过来,两人动手改造了灶台,又雇佣民工大量制作专用的蜂窝煤。
调馅是以解明明确定的口味为标准,大批量制作而口味不变这让吕建国花了一些心思。
好在当年卖盒饭就是靠走量来赚钱的,对批量生产而保持口味不走样有丰富的经验。很快就找到解决的办法。
和面则直接使用了后世的专用配方,和解明明研究的略有差异,更适合大批量生产。
一切准备到位,新店低调开业。
“小解生煎(城西)店,”一个老伯看着店头招牌念道。
“早该开分店了,东边的店离得太远,每回想吃包子都得倒两趟车麻烦得要死,去晚了还买不到。”一个大妈笑着说,迈步走了进去。
“是啊,我都吃了几十年了,自从家搬到这边来,想吃一回可麻烦了。”老伯回应着跟了进去。
“你是老解的孙女吧,都长这么大了。”大妈对正在收银的解明明笑道:“我记得当年你可是扎着两个冲天小辫收钱的,那时顶多七、八岁,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出落成大姑娘,真是越长越漂亮了。”
“阿姨好,我们这家店今天刚开业,给大家八折优惠。您要吃点什么。”解明明礼貌的回应着,
在州苏城里这种老顾客非常多,多到让人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