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青哥哥,我娘做了青元团子,等等记得来我家一起吃啊”
咚咚咚!!咚咚咚!!
“青哥哥,你快起来啊,太阳快要照屁股了”
咚咚咚!!咚咚咚!!
“你不起床我先回去了,还要帮我娘去摘野菜呢,等等去村北摘野菜的地方来找我啊”
咚咚咚!!咚咚咚!!
“知道了吗?我先先回去了,瞌睡虫,瞌睡虫……”
直到庙宇西处传来懒懒的回应“知道啦,等等去找你啊”,小女孩便心满意足的转身,跳着跳着,回家去了。
此时的八月,太阳还未升将升,大部分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女孩的敲门声和呼唤声,打开了画卷一样美丽的小村落,北寻村。
北寻村位于秋水镇的最南端,依内湖第二大的支流河而建,村民沿着河岸两边择地建房而居,和秋水镇对着内湖而望。也许村上的先辈们,每次都要跨过内湖去秋水镇上,所以取名北寻,希望自己的村落能和秋水镇一样强大。不过希望也只能是希望,此时的北寻,只有大概一百多家居民。但,相比周边村落,还算大村落,并且北寻村上自古以来便已有一座庙宇和赤脚医生坐诊的医堂,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将几个北寻村和周边零散小村落一起,组了个北寻乡,乡镇府便设在北寻村上。
北寻村就像中华大地遍布的村落一样,过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哪怕是改革开放后,下海狂潮下,北寻村到现在也只有四个村民加入其中,大部分的村民就平平凡凡的过着北寻村的日子。唯一有北寻村特色的,就只有北寻三怪了:庙宇小道士,村口北疯子,北寻小珠子
北寻村的庙宇有些年头,建立时间已经不可考证,只是老人们一直说自己的爷爷的爷爷小时候,这庙宇便已经在村上,庙宇平时候修修补补也靠村民自主发起,平均每十年都会有一次大型的修补活动,以及庆祝这次修补活动的大型庙会。但,这座庙宇其实真的很小,就是四联排的小平房,建在村的最中央的。相传一千多年前,北寻村有过一次大型瘟疫,就在村子里就快被瘟疫覆灭的时候,来了个道士,在村中央建了这个庙宇,并在庙宇里面施药救人,让整个秋水镇都免于瘟疫的灾难。而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庙宇曾是整个秋水镇的最热闹的庙会所在地,连当地官员逢年过节、新官上任都回来庙宇上香祈福。从庙宇的建筑结构来看,也显示着乡村土庙偶尔的风光岁月。
庙宇四小平房中,最西面的是一个厢房,是庙宇管理员居住的地方。剩余的三件平房,只有中间的那间平房开了个正门,门口是一个操场,长度和四间小平房持平,宽度大概是三间小平房的宽度。操场正中间有一个两米多高的三角四眼葫芦顶的香炉。这个香炉和平常寺庙门前的香炉很不一样,平常寺庙的香炉上雕刻各种装饰花纹,尽显华丽,以表示对菩萨的敬畏。而这个香炉,除了底部三个脚上雕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之外,全身光秃秃的,只有一片一片的青锈和炉顶盖上积下的厚厚的香灰,显示着曾经的香火鼎盛和岁月的悠远。大门进去便是正厅,正厅的神龛奉着一尊当地称“老爷”的古像,面相和蔼,双眼如炬,青色道袍,束发盘髻,一手持剑,一手挽须,仙风道骨。神龛前面简单放着几个蒲团,供香客跪拜。大厅正门的两侧便是两个小门,进出东西厢房。东厢房的神龛供奉着一尊观音像,眉如小月,眼似双星,手持净瓶、杨枝,脚下莲花坛,坛边善财童子和捧珠龙女。西厢房的神龛供奉着一尊关公像,勾丹凤眼,双眼俊秀,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
从大小来看,此件庙宇于其他乡村庙宇并无区别,甚至连大门口的庙宇名字的牌匾也没有,大门也是普普通通的两扇古铜色老式小木门,大门的门槛也没有其他大型庙宇的一尺门槛,只有简单的木条象征性的做了大门的门槛,可能唯一不同的是最西供人居住的厢房门上倒是放了个牌匾“存希堂”,龙飞凤舞,颇有不凡之势。只是不论庙宇内的供奉,还是门口的香炉都给人一种低端山寨杂烩的感觉。
但是这样一个有佛,有道,有关公的杂烩小庙,一直以来的主事都是和尚,和尚主事的寺庙供奉的确是一尊莫名的道士像,甚至连当地村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和尚会来主事,只是每次原来的主事快圆寂的时候,新的和尚就会过来接管老和尚的主事工作,同时安排老和尚的圆寂后事,不过久而久之,村民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直到青石的出现,打破了村民的常规,庙宇小道士也便成了北寻村的第一怪。
青石,并非北寻村本村人,而是被庙宇主持和尚收养的。据说有一日夜晚,电闪雷鸣过后,一个婴儿脖子上挂着块青玉就出现在了寺庙门口,寺庙的主持心起恻隐之心,便收留了这个男孩,给这个孩子办了户籍,留在了寺庙。因为村民们都议论说这孩子是闪电劈开顽石,和孙大圣一样从天地灵石蹦出来的,而且脖子上带着青玉来到了北寻村,就给孩子起名青石,希望这个孩子想顽石一样,好好活着。
那时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北寻村原本就并不富裕,青石在北寻村本地的学堂上完了小学三级级的时候,和尚就给青石退了学,准备剃度,入佛门,以后便接手了这一座小庙,也能保一生安定。
令人诧异的是,在剃度行礼的时候,青石成了一名道士。
青石问:师傅,和尚能成家吗?
和尚答:不能。
青石:道士可以吗?
和尚:可以
青石:道士可以做主事吗?
和尚:也可以
青石:我可以做道士吗?
和尚:你想做道士吗?
青石:我喜欢小珠子
和尚:那你做道士也好
就这样,青春期对爱情的懵懂,让青石成了镇上也许近千年以来的第一个道士,也成了整个村子里的的第一怪,不寻常的寺庙,被和尚收养,却成了道士。每逢村民拿这个逗青石玩笑的时候,青石只能心里默默的哀叹:我只是想以后娶小珠子。而,青春期对爱情的期待、害怕和脸皮薄,也只能让他在心里默默的哀叹和默认,没办法反驳。
青石提到的小珠子,便是北寻村的第二怪。不过小珠子的怪和青石的怪不同,小珠子是整个村上的掌上明珠。
北寻村也许是因为风水问题,历来有些怪异,村上从古至今很少有女孩出生,而每次女孩出生便成为了整个村子的掌心肉。小珠子是近四十年来,第一个本村的小女孩。小女孩出生那天,正值黎明出现,天空朝霞铺面而来,朵朵云彩如珠子般圆润,遍布整个东面天空,再加上小珠子本姓朱,因此取小名小珠子,希望小女孩能如彩珠朝霞一般靓丽。小珠子也不负村民期待,从小便是清醒脱俗,不胜美丽。
不过,小珠子的成长历程也并非一路顺利,五岁那年随着村里的男孩们去河里挖螃蟹,结果分不清螃蟹洞还是蛇洞,手被毒蛇咬,恰巧青石割草路过,年长三岁的青石跟老和尚学习过一些应急手短,将草篓里选了一些结实的野草,结成细绳,把小珠子手臂结实的扎了起来,然后背着小珠子,跑了好几公里去了当地的赤脚大夫那里,保得小珠子性命无忧。八岁那年,正午,小珠子在桥上不慎落入水中,也是青石奋力相救。
这一系列的因缘巧合,让小珠子一直对青石有天生的依赖感。从此村子里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全村的男孩都围着小珠子转,小珠子围着青石转。
小珠子有时也会问青石:青哥哥,为什么那时候你在哪里啊,没有你我就死了,我当时好害怕啊。
青石就会说:那是我们的小珠子心底善良,你看村子里面的人,有几个小孩子会给村北的疯子送吃的啊。
小珠子一般也会这样回答:青哥哥,你也心底善良,以后你遇到危险了,我也会出现在你旁边的吧,因为你也会给北疯子送吃的啊。
然后两人就相视而笑,一起遥望这无际的天空,畅想未来……
青石和小珠子一起去送吃的那个人就是:北疯子,就是这北寻村的第三怪了。也只有青石和小珠子会给他送吃的,而北疯子也只对青石和小珠子不会发疯,其他小孩子在他面前,他都会发疯驱赶。
北疯子也不是北寻村的本土人,大概十几年前,那时候青石还没出现的时候,北疯子就已经出现了。有天傍晚,有个人,青衣便装,独架驾扁舟,一路从北方水路而来,停在了寺庙门口的河沿上。船刚刚停驻,便匆忙上岸,敲开了寺庙的正厅,在正厅的蒲团上跪了一夜未起,第二天早上便疯了。平常,北疯子会安静的坐着,不停的咕哝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只是生人靠近,就会遭到北疯子的殴打驱赶。也算是佛家慈悲,和尚合计着这样也不行,便将北疯子随行的扁舟卖给了村民,和村长一起在村北的湖岸边桔子林旁建了一座小屋,给北疯子居住,一来可以让北疯子看守桔子林,防人偷盗,二来也算上天慈悲,给北疯子留条活路。而北疯子的一日三餐便是他看守桔子林的酬劳。给北疯子送餐这个任务在之前是和尚来做的。待到青石长大的,便落到了青石的头上,后来又加入了小珠子。也是奇怪,整个北寻村,北疯子也就对老和尚、小道士青石和掌心宝小珠子不会发疯。
就这样,寺庙小道士、北寻小珠子,村北北疯子成了北寻村最标志性的北寻三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