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人类是宇宙的另一面
第八章
宇宙约起
诗曰:
私家美景赖祖业,山水生息妆无界;满蓬心气图游广,踏遍峻岭鞍未缷。
逾行逾走,我们愈感到宇宙的深邃与壮丽。那么,在这个宇宙大景致里,我们想自由自在的欢乐旅行,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难道就这么逛逛就出去了?或者,我们可以顺便寻找采集一些样本,带回去研究研究。
一、和谐相处规律;
1.我们明白了宇宙的圆周规律:一切同源,我们从一个点出发,最后回到原点,整个过程就是圆周。我们本来就存在,我们也不会结束,只不过我们也许会扮演多种角色,来展示不同时空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不能继续我们每个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自己现实的存在,但是无法感知过去的存在和未来的存在。所以我们现在感知到的现在有我,过去不知道是否有我,出生了才有我,所以很高兴。未来也不知道是否有我,所以对死亡很恐惧。这就是宇宙间的一个法则——存在隔离。这个问题是道德生命阶段的常识,现在说起来很费解,但讨论起来很有意思。因为野性生命阶段需要规范一些强人所难的东西,也就是所谓弱势保护。一旦没有了比如死亡之类惩罚的约束,宇宙会归于平面,而不像纷繁复杂那样有滋有味,也许,这是宇宙她老人家的仁爱。这里,我们只需要明白,宇宙是个共同存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手心手背都是肉,谁也别争风吃醋,否则是自己害自己。然而部分的、阶段的不和谐,比如弱肉强食,比如人类战争,只是过程的运动性结果,是过程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变化等,这个阵痛的过程恐怕不好回避,只好暂且委屈具体,让抽象一旁窃笑,期待善良能够决胜罪恶的结局。
2.我们明白了宇宙的两面性规律,我们也就更加熟悉了宇宙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我们不是这种合理性的评判者,我们只是讨论而已。这种合理性或应该在于:物质两面的不可分性,比如它的存在性和反映性;物质两面的相互转化性,比如我们也可以认为反映性是物质的,而存在性是反映的。如果这样表述觉得不好理解,那么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世界或者宇宙中有某个地方把猫叫成狗,把狗叫成猫,我们非要觉得非常的天理不容吗?中国人民说铅笔,英语人民说盆骚,我们也没有把他们怎么着嘛。
所以,看不见,想不到不能成为是不是、有没有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对不对、错不错的理由。张三看不到的,不一定李四看不到;王五想不到的,马六也许已经做到了。因此,中国人民说:一分为二,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如果以好坏作为语言坐标的话,甚至敌人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它至少可以帮助磨练我们的队伍,锻炼我们的意志;虚弱就是因为没有天敌。反映是存在的另一面,时间是空间的另一面,人类是宇宙的另一面,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暂时是永远的另一面。这就是宇宙的两面性。
3.我们明白了宇宙的三分法规律,我们就会对哲学上所说的具体性、阶段性、暂时性、部分性、稳定性有进一步的认识。中国人民说:三分天下,就是这个意思。开始和结束是点,过程是弧,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圆,中国人民命名为太极。同时我们会渐渐发现,中国人民的伟大还在于:我们知道灭亡也好,消除也好,死亡也好,都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结束,也有叫结尾的,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我们知道消亡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事物的第三个阶段,要新生了,要转化了,要钻过一个小窟窿,所以要约束一下,约束的象尾巴那样小,跳过龙门就化蛹成蝶了。所以,中国人民不是没有哲学,而是别人不懂;别人的哲学是物理学之后,我们的哲学是宗教之前。所以,我们有没有宗教倒可讨论。现在所谓的清教只是我们自己的谦称,其实,它许只是文化的游戏或者知识的童话而已。
我们的想法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者表现为三种形式,而其每一个阶段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该事物的相对存在性。比如生命这个事物,它当然会有许多的三分法,接近于我们理解的三个阶段或许是:野性生命——道德生命——自然生命。分别相对于本能的——规则的——自在的。后边阶段的人类,或许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天堂。
二、资源运用规律;
这个讨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前道德人类的因为感官强调而出现的自我戕害问题。
据说很早以前的时光里,研究学问的基本上都是有钱人,而且是有闲人。因为学问这些东西,一般都不是可以立即用来换饭吃的热门手艺,所以,没有金钱的呵护,恐怕会饿坏人的。所以,贾宝玉写的诗就有些模样,尽管小小年纪,尽管黛玉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不是文字,只是换小米粥吃和换牛奶吃的差别,或者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
两情相悦,庙堂周折,同样都是辩证法,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在人类的某个阶段,有时会因功名利禄而急不可耐,这叫生理赌性。这个东西的消除,就是道德生命的进步,否则,急躁冒进,抢夺争斗真的会贻害无穷。
如果按照现下人类的认知习惯,这个社会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表现为经济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但当经济真成了问题的时候,解决手段就成了政治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首先把政治问题理解为争辩,或者吵架;当吵架达到了一定的度,或许就会变成打架,这就是战争。所以我们说:解决人类问题的最终手段是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的最终手段是政治,解决政治问题的最终手段是战争。这或也是宇宙的三分法规律。
那么,人类争什么呢?能源。说到底,食品也是能源,不过是人类的生物能源而已。现下的人类术语一般把石油、煤炭、太阳能、核能等称为能源,以无机界区别于人类的高贵灵魂。当然,以目前人类的认知程度,把人类食品也表述为能源已经毫无违和感。那么,我们可以说,人类的争斗,就是从争饭吃开始的。
如果只有一个馒头,有三个人,如何分吃,就是经济问题。如果不能平均分配的时候,就会上升为政治问题,争论如何分配份额的问题。个子大的说我吃得多,我该多得;身体弱的说我有病,你们该照顾我;女性说,我要生育后代,我应该优先。剪短截说,如果商量不成,那就只有打架了。最终的结果留给文学吧,它们的才华横溢,想象力丰富。我们要说的是,这就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困窘。如果我们不能够踏破铁鞋,柳暗花明,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必然终止于零和游戏。
所以,我们应该调整运行方向,离开迷离繁华闹市,向蹊径寻找别样的风景,这就是人类的思维性进步。也就是,我们要把哲学从一门学问,变成人类生命的一部分。
能源之所以争,一半是因为它的有限性,另一半是因为它的有用性,比如脸面。这里只讨论有限性。其实对于人类来说,宇宙具有无限性,只不过婴儿期的人类存在认知阻断,因而视野狭窄,只看眼前,远一点就看不见。其实,放开眼界,不是争资源吗?而我们的资源是无限的,只不过懒惰的人需要晚些吃饭,或者暂时吃的稍差一些。如果现实生理感官之感觉还在的话。
首先说吃饭的问题。人类一开始争的就是这些东西。当然,这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似乎有一个阶段,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需要人类以这种方式存在,他们只好以原生态的方式获取食物。因为认知的有限性造成所谓的生产力低下,所以在种群中出现供求差额,争夺在所难免。或许,我们现在应该有条件换一种生存方式了,那就是:由懒惰式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勤奋式的生活方式;由掠夺式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创造式的生活方式;由独霸式生活方式转变为共享式生活方式。不能身边有什么才能用什么,看得见什么用什么,兔子尚且知道不吃窝边草。人类要从根本上搞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怎么构成的?我们如何利用已知的材料把它组装出来。同时,机械动力能源需要新的挖掘,逐步实现使用非化石、直至非显态能源。
如此一来,我们将需要重新认识人类的生物动力能源——食品;机械动力能源——燃料。人类无非就是争夺这些。余者,皆为此等衍生。须知,没有了生存基础,既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人间天伦。
关于食品,人类的直接动力。我们现在所获取的生物动力能源属于原始生成类,属于物种级别的。就是说,无论我们最终吃到嘴里的菜品再别致、再美味,也如同其他动物吃的草、料一样,只不过简单延长了加工的链条。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从而新技术手段的演化出来,人类应该可以运用合成类食物。也就是至少要在原子级别上,通过微观粒子合成,诞生出我们所需要的食品。虽然同样是牛肉海鲜,但现在是物种生长型的,而以后是机械制造型的。尽管也可以成为生物编组,好比现下的基因技术。不过那时候,基因技术也许成为小儿科,每个家里都会有食品合成器,就像现在每个家里都有电饭煲一样。这样,食品问题将不再成为人类为之烦恼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厨房就在宇宙间。
关于燃料,人类的间接动力。人类一开始只是利用自身能源,没有外在能源的需求。所谓生吞活剥,茹毛饮血,仅此而已。这是最初的原生态。后来似乎有了钻木取火,这应该是人类利用外在能源的开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演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美味佳肴的幸福,但同时也开启了人类能源的战火弥漫。
大概从火开始,人类的能源追寻至少分了五步。第一步:天火,电闪雷劈,老天赐予;这是自然能。第二步:各种可燃物的获取。有柴禾——煤炭——石油等,还有天然气、可燃冰等。这是固态能。第三步: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这是延伸能。第四步:如磁极能——惯性能——原始能等的进一步发现,这是扩展能。第五步,如果直接在电子层面合成可以使用的电子能等,这是组装能。或者也可以这样认为:人类目前可以理解的、已经采用的、今后有望利用的能源大概有四类,一是固态能,也就是可以被人类生理直接感知的、具有具体形状的能源;二是延伸能。这是固态能的第一延伸部分,被间接感知的次隐形能源;三是扩展能。它的隐形状态比较深层,所以存在认知和开发障碍。四是组装能。它是对宇宙基本要素的最终利用,需要达到相应认知阶段方可有效利用。因为思想问题解决以后,技术问题往往是次要的,这就是毛塞顿开和南辕北辙的关系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是基本停留在固态能阶段。它的有限性是引发争夺的主要原因。延伸能正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目前显然还处于试用期;扩展能和组装能似乎还藏在深闺人未识。后两种能源问题如能解决,人类至少可以减少一个寻衅和扯皮的借口。因为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惰性的诱惑使得人类把大量精力和资源用在眼前利益争夺上,以期攫得霸道特权。铸剑为锄只能留住朴素的心灵,不知道老天爷何时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或许只能靠我们自己。这是她老人家的一贯处事风格。
三、物质改造规律。
人类是聪慧的,也是勤奋的,所以,人类在探寻的道路上永不停步,这一点值得肯定。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一开始是用飞毛腿、千里马、筋斗云等解决问题的。后来有了科学的概念,就试图用虫洞、穿梭机、时间隧道等来解决,似乎在寻找两点之间的捷径。两点直线最近,如果寻找曲线中的直线,似乎还有些道理,那么本来就是直线呢?显然文不对题。我们觉得,直接的办法就是——折叠。如果让直线距离也更近的话,这或是最简单解。
好比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去,解决能源和工具问题,可以比作蛮力。也许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巧力。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对宇宙中本来就有的力量的运用。
我们要说的是,比如我们要从鹤壁到北京,距离大约600公里。如果从出发点考虑,我们可以设计飞机、汽车、步行等多种方式。如果从距离的角度来考虑呢?比如,假设这600公里只是一条直线,我们如果能够把它折叠起来,两头对齐,那么,鹤壁到北京的距离就成为了亲密接触,我们或可省去劳顿之苦。当然,这里,我们就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了。
首先,对本论现象的踊跃尝试目前虽非如火如荼,但也暗流涌动,恕不一一例举。我们只讨论我们的想法。
其次,这个折叠容易吗?我们想说的是:可以试试。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宇宙太神奇了,神奇到她无所不能,因为她有无限的试错机会。那么,既然这个距离是物质的,而物质应该都是可以折叠的。因为在生理视野里,物质似乎是紧密的显态存在,但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宇宙的减方视野,是用于解决生理视野以外的物质形态存在问题的。也就是说,生理视野以上的物质存在,是宇宙的加方视野——越来越大;而生理视野以下的物质存在,是宇宙的减方视野——越来越小;既然是多物质组合构成,构成物质之间一定是有空隙的,这个空隙就是可以弯曲和折叠的理由。所以,物质的折叠性是宇宙间的普遍存在,只是需要一定的作用力,并选择好一定的作用点。所以,一物质能否折叠,关键在于这种作用力和作用点的匹配性上。比如,一根竹子是笔直坚韧的,似乎不能折叠;但是,如果加长到了假设100米,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弯曲达到两头对接。这样一来,看似是柔韧度增加了,其实是作用力和作用点发生了变化。
其三,既然物质可以折叠,那么究竟怎样折叠呢?这就需要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和技术进步过程。这一点,我们没有必要气馁,也不能过分自信。慢慢来,不要着急。正如婴儿只会吃奶,而大了什么都可以吃一样,这需要一个含辛茹苦的养育经历。
前面讨论过,这里边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作用力,一个是作用方向。首先是作用力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它命名一个词语,叫作——震荡波。通过某种动力源的发射,产生一定的震荡波,对目标物产生作用力,从而达到使其向设计方向运动的目的。其次是作用方向。选择好着力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于杠杆原理。否则,只要力量足够大,也能达到目的,不过,这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既然这样,就是需要我们来寻找宇宙能量——震荡波的问题。如果能够摒弃邪念,弘扬正能量,把玩儿命摆弄核弹的憨劲儿转而探索宇宙动力源,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的。只是善良和善意往往被视为软弱,我们不得不怀疑,人类的冷静能够战胜偏执吗?
其四,我们接着再来讨论时间折叠的问题。如果时间能够折叠,我们的长距离旅行将会多一种方式。因为时间和距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一定时空条件下,一定的距离匹配一定的时间,成正比关系。
如果折叠距离,时间就会相对缩短;如果折叠时间,距离也会相对缩短。如果二者同时折叠,距离和时间就归零了。更何况,距离和时间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这难道就是一个轮回的完成?也就是中国人民所说的太极?有时也叫阴阳。所以,我们表述时间的概念叫——光阴。光者,明亮也;阴者,黑暗也。光阴者,光明与黑暗交替也。这或许就是大爆炸,或许就是阴阳的轮回,或许就是时间的交替。它们都来源于和结束于一个点——圆周。恰恰,是中国人民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我们讨论距离的折叠问题,已经够玄乎了,玄乎到如同进入了童话世界,但文艺的穿越和物理的弦论一旦结合,似乎也能够言之有物。所谓狗记路,猫记家,小孩儿好叫姥姥夸。两点内外,至少能够找到地方。那么时间呢?时间在哪里?抓也抓不住,闻也没有味儿,它是哪个层面的事物呢?我们觉得,时间也应该属于物质范畴,因为它是生命的距离。距离的物质表象是地标,时间的物质表象是生命。人类有生命,宇宙也有生命。所以,距离折叠的是地标,时间折叠的是生命。生命是物质的,时间是生命的另一面,也是物质。前论说过,物质皆可折叠,所以,生命当然可以折叠。但是,与距离折叠一样,时间的折叠,恐怕也需要一定的作用力。当然这个作用力是以我们现有的定理和公式无法计算出来的,反正至少用掰筷子的办法估计很难办到。
关于时间问题,人类目前的最大想象空间是:光速,大约每秒运行30万公里。人类还想象;它是宇宙的计时器,超过这个速度,就可以看到宇宙的过去或者未来。在此基础上,假设出接二连三的命题:超过光速的运载工具和适合超光速运行的承载通道,前者被称作时光穿梭机,后者被称作时间隧道。日行千里路,车马保平安。一骑绝红尘,腾云大笤帚。中外各方的童话大都是相似的,不过仍是近人还是近物的差别。有时候,我们真的无法准确判断,对于学术和生活来说,究竟是分歧好一些,还是弥合好一些。好在我们能够把宇宙震荡波的概念尽早引入,或将使这个问题寻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
震荡波,也可以表述为动力波,也可以理解为动力源。它至少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能量足够大,二是具有可控性。对此,没有计算,只能穷尽我们的想象。如遂愿,我们就可以解决任意的距离和时间问题。随时选择任何时候在何处品尝美味,或者与任何一位前后相知秉烛共夜话,煮酒论英雄。因为,今天也将成为历史。
在此之前,按现有逻辑解决大时空问题几乎还是天方夜谭。自从神话开启了宝藏的大门,人类逐渐信仰,美梦或能成真。因为,阻力的难点和直线的极限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用算数级,甚至几何级的方式几乎愁白少年头,只有用宇宙级的方式才能解决,所以只好折叠。其实,我们现在的描述方向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蹒跚学步,这是任何成长期难以跨越的,我们期待假以时日,耐心打磨。然而,我们希望的是,技术的突破可以耐心等待,而道德的突破必须是跳跃式的。否则,当技术的进步快于道德进步的时候,真担心人类的历史会提前结束。当然,我们提防的是我们现在这样的某些同路者们。
令人可喜的是,这种猜想里边,大家或能公认一个前提:宇宙本来就有,宇宙什么都有,包括我们。否则,前面宇宙还没有走到,什么都没有,咱们看什么?不得不承认,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常常顾此失彼,不能自圆其说,包括本讨论,将会不断的留下无奈的漏洞,以供解颐或者指责,好在我们只是陪衬。所以,关于动力波的问题,我们应是如何寻找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制造的问题。当然二者有结合点,关键是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如果认为宇宙间本来就有,我们要想方设法发现,然后组装、匹配、运用,这是可行的,也是捷径,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自不量力,立足于制造,创造,这就困难多了。中国人民说:端着金碗要饭吃。
当然,如何寻找是个问题。我们觉得,立足现有,推而广之或可。正如能源的问题,前边讨论已有些意思——磁极能和惯性能。磁极能——吸引力和排斥力,宇宙间的普遍存在。惯性能——宇宙的旋转力,也是普遍存在。这都是清洁能源,而且力量巨大,源远流长。目前,文学上早已广泛应用了,而实践尚未掀起盖头来。似乎又给艺术高于生活找到了一个根据。那么如何解决这只问题螃蟹呢?如何抓住震荡波呢?如何利用宇宙能呢?不知道,该专家们上阵了。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再远的距离也会成为过眼烟云;光年以上的数量单位,再也不会只是天文数字,而可能成为咱家旁边车站里时刻表中的计量单位。大熊星座,半马星座,将会是我们观赏动物的好去处;而我们的母亲河——银河,也将能够让我们尽情舒畅水上世界。那时候,宇宙就成了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大花园,欢呼雀跃,触手可及。